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菊萍

摘要: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要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必须明确对象,创设氛围,做足准备,并严格按一定的流程开展,最终使学生通过课堂的多次培养,达到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目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15(2011)1-007-00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惯性,如何及时地做好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自身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改变外,如何尽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负担重,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过程抓起,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

2.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

3.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二、利用教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科书应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教材中,设置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和内容,如“数学实验室”、“试一试”、“议一议”、“做一做”等,从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主要作用如下: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比如在教科书七上第五章《从三个方向看》,开头设置的情境,让学生结合不同方向拍摄的庐山彩照,并配以苏轼的诗句:“横看成耕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美的山,多美的诗!让学生感受到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进而迁移到课堂要学的知识上来。

2.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自主学习的境界。七上第六章《线段、射线、直线》中,开头设计了一个问题:从甲地到乙地有3条路,走哪条路相对近一些?(其中一条是线段)。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困难。而且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线段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很容易进入角色,走进自主学习的境界。

3.从设计学生活动出发,让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九上第三章《二次根式的乘除》中,教材开头就设计了一个活动,给出了3组具体计算问题,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出二次根式乘法法则,从而自觉地掌握了知识。

4.从设计实验探究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利用教科书中引入的许多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以趣味吸引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比如九上第八章《货比三家》,教科书创设的情境是购买冰箱,对三种不同品牌的冰箱销售数据作出分析与评价。情境源于生活,为大家所关切,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像科学工作者那样作研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来,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

2.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中选择,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数学科学的探究兴趣的目的。

3.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有些探究活动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2-3人,组内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方法。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上、九上、九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