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 张梅摘要:生成性教学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它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17-001
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从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在生成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成为了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种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被认为能够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堂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因此,深入讨论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生成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生成课堂上,教师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于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积极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开对话,尊重生命的创造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深度性,使得学生的生命活动舒展开来。在生成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生硬的灌输,机械的传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没有了知识权威的控制,没有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充满激情地感情感悟,充满灵性地创造。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欣赏,走进彼此的情感领域和精神世界,使得学生在课堂这个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空间的存在变得有理由、有意义、有价值,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
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和提问时,就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看了辉煌的紫藤萝瀑布,觉得很美,应该继续欣赏才对,为什么会‘不觉加快了脚步’走了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适时点拨:“请同学们找出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句话。”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第一句。于是,我们共同抓住“不由得”三个字讨论它的含义和作用。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是因为被美丽的紫藤萝瀑布深深吸引住了。理清了思路:辉煌而充满了生命力的紫藤萝“带走了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乎生死迷、手足情的”,给作者“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联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的命运,作者由此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正是在这样的感悟下,作者的精神振作起来了,因此加快了脚步。也由此理清了作者从遗憾一焦虑、悲痛一惊奇一宁静和喜悦一兴奋、感悟一振作、前进的感情脉络。
在对话中,教师在一个平等的身份中运用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言说”,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好奇和厌烦、热爱和痛恨、认知和想象、困顿和顿悟等通过对话尽情地表达出来。在这个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从而生成美丽的意外。
二、透彻研究课堂主体,找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点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上,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学的预设要为课堂的生成提供平台。教师要透彻研读文本,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前后关系,考虑最佳生成的“点”。还要深入了解自己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清楚他们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高度,在生成点上预设多种教学方案,努力搭建一个适合学生生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作为一股鲜活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生成过程,在学习中生成,在生成中学习,学会探求发展,求得创新发展。
三、机智处理预设意外,让意外演绎“意外”精彩
预设内生成是教学的理想状态,在对教学发生的意外以教学机智略做处理后,仍然按预设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此时,预设外生成也会因无法预约的意外而精彩。例如我在教《绿色蝈蝈》这一课时,刚板书好课题,就有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蝈蝈是什么?是不是蟋蟀?”当时,我还真有点生气,以为他是故意惹得大家笑笑,但转念一想,确实,现在的孩子,他们很多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蝈蝈,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于是,我就详细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并提前把我预备好的图片投影给大家看。在对蝈蝈有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以后,学生对于课文也就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这一堂课很成功。
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阻住了我上课的步伐,使我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延后完成了,可是想想,并没有什么损失。对学生而言,想学什么学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对自己的预设随时进行调整。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
四、教师应努力提高“生成技巧”让课堂因学生的“生成”而精彩
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当前语文教学注意到生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认识的肤浅和理解的偏差,在操作的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旁逸斜出”,许多教师缺乏应对策略,没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干涉,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被严重压抑,生成的种子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有些教师有意设置“生成圈套”,把生成作为课堂的花瓶和装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被生成的盲目性显而易见。还有些教师为了体验生成的新理念,让学生天马行空,随意发挥,使学生的生成偏离了文本的价值趋向,教师也不及时点拨,使学生陷入了随意性之中。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就会发现课堂上随时都具有生成的契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敏锐性的生成意识,灵动的生成方法,善于把握生成的时机,敏于调控生成的策略,使得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的谛听、情感的共鸣。它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赏识学生的独特感悟,又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情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