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园艺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沈志刚

摘要:园艺课程是课程改革实验中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一门课。上好该课程,先要弄清该课程应如何定位,有何特点,挖掘各项可利用资源,包括校园资源、社区资源、家庭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本文介绍了利用这些资源开设园艺课程的一些具体经验和做法,如何让课堂具有开放性和让学生在“做中学”等问题。本文还介绍了《雕刻水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谈了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园艺;资源;校园;水仙

中图分类号:G25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31-003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明确园艺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定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高楼大厦,同自然界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便想到了走进农村体验生态休闲,但更多人将各种花卉盆景请进了室内。因此,园艺成为当代中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园艺课程,是基于多元化教育的需要,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科学地评估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园艺课侧重于实践探索,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围绕“绿化家园与校园”这一主题学会校园及家庭庭院绿化设计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以某些园艺活动为线索,围绕问题开展学习与探索,初步掌握花卉盆景插花这几种常见绿化类型的栽培和制作的基本技能。园艺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有的知识,融知识了解、实践探索、研究学习为一体,成为一门充满惊喜和乐趣的综合实践性的课程。

二、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园艺项目

在纷繁的园艺世界里,花卉栽培,盆景制作,插花艺术,环境绿化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园艺项目。那么,在园艺课上,如何确定学生的园艺项目呢?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可选择适合于美化校园、庭院、家居的园艺项目;

2.所选取项目所需的设备、技术要求不是很高,费用在可承受范围内;

3.所选项目应与操作实践活动同步。

为了更好地确定我们的园艺项目,我们有必要对园艺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步骤,设计调查表;其次要在调查过程中做好记录,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调查报告。有条件的可拍摄一些照片资料,以备展示。

在调查活动中,切勿损坏花木,要注意安全。

在调查的基础上,各小组研究确定栽培的园艺项目,写出园艺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在班级介绍各小组的园艺项目计划,看哪一组的计划更好。

,园艺项目确定好后,我们就要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了。首先要根据园艺项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了解相关知识,并准备好材料和工具。

三、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挖掘园艺课程资源,实施园艺项目

利用校园现成的环境资源,可以设计多个园艺学习课题与实践项目。比如“校园花卉分类、识别”,“校园花卉分布调查”,“校园绿化设计”,“校园花坛艺术设计、布置”,“常见园艺用品的市场调查”,“校园花坛整理”,“校园花卉修剪”等等。利用学校绿化资源,学生们有时可在教室中学习、讨论,有时可在校园里观察、探究和操作实践。

利用社区与家庭园艺资源,设计“家庭花卉调查”、“家庭环境与养花”、“家庭盆栽花卉的管理”、“传统花卉”、“花饰我家”等园艺项目。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或亲戚、朋友、邻居家的花卉,在家庭花卉上进行花卉的养护管理实践。让学生把在学校播种的花卉移回家养育,让学生通过从小苗开始的花卉培育活动,养成爱心、责任心;同时通过对小苗成长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开展园艺实践活动,不但使学校园艺场地紧张问题得到缓解,还克服了园艺课课节相距远带来的不便。

设法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开拓园艺教育新天地。

可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的大型园艺企业,了解现代园艺业概貌和花卉的工厂化栽培的基本设施和生产流程。

围绕学生最容易接近的校园园艺,利用校园边角位置,利用各个可能的临时用地。可购置塑料花盆、种子、花苗等。带领学生在花盆里搞实验,在校园边角摆阵脚,将备用苗木安插到校园各处。为此,创造条件组织实践活动,开展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园艺项目。如“花卉的盆播”、“小苗的养护”、“花卉的移栽、换盆”、“组合盆栽”、“盆花管理”“扦插月季”“扦插菊花”“水培吊兰”等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把操作后需要遮阴的花盆搬进教室养护,让学生自带花盆将花苗移回家培育。

同时,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园艺活动项目可以在教室开展,如“插花”、“水仙花雕刻”等。还有一些项目活动可以室内外结合开展,有时可在课前让学生帮忙将一些园艺物品搬到教室里来,有时会派出小组代表到外面取一些东西。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这该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可以更方便地欣赏和了解大量的园艺杰作。如设置“树桩盆景的制作”、“水石盆景的制作”、“城市花坛艺术”、“中国名园”、“中国名花”、“插花”等课题项目,就可利用网络资源。现在的学生,家中大多有电脑,可以让学生在家利用网络资源指导自己的园艺活动。让学生播种和将小花苗带回家管理时,就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花卉品种,查找相应的管理养护要求,让他们制作“花卉管理卡片”,按要求进行肥水等管理。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使用能力。

四、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选择园艺教学方式

园艺课程主要不是在于培养学生园艺方面的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教给学生很多园艺理论知识。我们的目的在于以园艺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环境、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更具有探究精神。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园艺、对美好的事物更具有感悟。就是通过园艺项目操作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主持人,通过组织各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使学生参与项目的确定、计划、实施、评价全过程。注重学校内外教学场所的联系,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园艺课堂经常是一个开放性课堂。

在学习园艺知识时,很少直接告诉学生这样那样。通常要带着花卉或其他园艺物品到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传看观察,请学生们认知特点。有时会让学生带着任务外出几分钟,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然后回答问题;让他们采集一些样本、搬一些花盆、拔一些草带回来研究。学生们的许多园艺知识都是经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分析、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经过大家的脑力激荡而获得的。教师做的往往只是点一点、拨一拨,作出归纳。如学习“中国十大名花”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校园里

就有其中的“月季”、“山茶花”、“杜鹃花”、“桂花”,让学生们根据花卉的标牌去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它们枝叶的形态,回来后请学生上台进行画图说明。这样让学生结合着活动进行学习,学生们学得就特别积极。

其次,园艺课中更多进行的是“做中学”。

学生们经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和操作实践。初二的学生,已经在一些学科课程里学习了不少植物知识,但平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少,缺乏实际经验。园艺的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上学期推出园艺课是在春季,在学习了一些初步知识后,带领学生们进行扦插实践。学生们在花盆里扦插了月季枝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扦插后,把花盆放在教室后面,每天留意其中的动静,等待着生根。其间,学生们有经常把枝条拨出来观察的;有不时地给花盆浇水的;有捉来蚯蚓放到花盆里的;有给花盆浇牛奶、可乐或其他饮料的,有的给枝条涂上生根剂的。学生们都盼着自己的花盆早生根、出好根,结果第三周园艺课时,各小组同学捧着自己的花盆,有喜有乐,还有愁眉苦脸的。一些花盆枝条长出了嫩叶,也有个别组的花盆里一片寂静,有的枝条底部都烂掉了。教师可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不但使学生们对枝条扦插的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学生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如何来贯彻上述两个原则?就以《雕刻水仙》的课题为例,具体说说怎样上好每一节课的。在初二年级采用了省编教材(实验本)《园艺》。水仙雕刻是在综合教材、季节和本地的栽培习惯后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的产物。本课内容由水仙雕刻基础知识和雕刻操作组成,是花卉的水培的拓展延伸,是在学生学习了花卉普通栽培知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操作实习课,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生物学的知识,对花卉的生物学习性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针对具体花卉品种的了解很有限,水仙雕刻更是第一次尝试。这决定了学生学习水仙雕刻只能从实践出发,着重培养动手能力,重在技能掌握,课中涉及的常识性知识只做简单介绍。本节课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导入,在课前等待上课的过程中播放课件——伴随着幽雅的古乐,展示着一幅幅水仙艺术雕刻作品的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就受到水仙雕刻作品的视觉冲击,浮想连翩。上课时可直接利用这种氛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根据图中画面和生活中常见栽培的水仙花(教师先布置在讲台上)进行比较,说出不同处和想法,强化学生的创作欲望。随后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主要目标就是学习雕刻,但要进行操作还得先了解有关理论知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学生对水仙球外部结构比较清楚,对球内结构研究很少,水仙雕刻的操作主要对水仙球内部进行,了解内部结构可以使学生下刀时做到心中有数。介绍时可采用图片和雕刻好的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知道大约什么位置会出现叶片和花苞,不能刻伤,否则将导致不能开花。了解雕刻原理是进行水仙雕刻造型的基础,千变万化的造型是万变不离其宗,都和叶片和花梗的雕刻有关。水仙球为什么能够雕刻?雕刻后长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学生比较陌生和迷茫。这些感性较强的知识,结合学生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示意图加以说明,会容易让学生接受。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操作练习,以掌握水仙雕刻的基本过程。水仙雕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将整个操作过程分成清洁鳞茎-雕刻鳞茎-削叶-雕刻花葶-刻后处理五个阶段,要求所有学生课上完成前两步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三、四步操作,刻后处理回家操作。每个阶段的操作要领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并配合图片说明,针对中间三步难度较高的操作,利用示范-模仿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能。在组织形式上,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操作时每个小组围坐,组内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纠错,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薄弱学生,达到共同提高。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劳技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操作中相互检查、相互纠错,以快带慢。

五、搞好园艺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给以评价。激发学生对园艺课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学生平时的园艺课的学习评价,可采取的有显性与隐性的一些方式:

1.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其情意知行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评价。

2.填写自评与互评表。小组成员先要为自己作一句话的评定,再由组内相互评议,产生小组评价等级。

3.课内作品展评。让学生在课内将园艺作品搬上讲台,作简单说明,让全体同学欣赏评价。

4.用数码相机记录下各班学生的优秀成果或园艺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在下一堂课里展示给各个班级,让学生们欣赏与评价。

5.校园展览。将学生的一些园艺作品直接运用于布置美化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师生欣赏评价。

学生都是喜欢受表扬的。由于适时的评价和好作品的展示,学生们常常兴高采烈,这就大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操作失败时要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园艺课程的学习旨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探索,从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邹伟志,园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中国教育报,2002-10-8

[3]郑晓梅,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教育探索,2003,(1)

[4]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