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是创造的源泉

作者: 刘娣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引导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创造的源泉,探究式教学是创造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引导一讨论式”,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过程为定向,充分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课堂活力。

关键词:“引导—讨论式”;创造性思维;新课程理念的目的与归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50-001

一、由来

一定的知识是思考的基础。掌握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过程,因为记忆力不是全部的学习能力,而是学习能力中的一种,它不能推陈出新。如果将记忆力代替所有的学习能力,那么学习就会变成全部陈旧知识的累积,学生永远不会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概念、定理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因此,掌握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学应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二、适用情境与教学目标

“引导—讨论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它遵循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中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思考与想象,提出富有创造性的答案,问题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思维方法,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他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我国近年来在吸收以上各种关于探究模式的基础上,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相应采取了智能训练和讨论式教学,从讨论式教学中提出了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引导—讨论式”是大有可为的。

三、“引导—讨论式”教学策略

1.多给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教师针对某个问题提出学习目标、任务,或列出学习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或是教师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或探究。

2.为学生的讨论提供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存在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科学之处,存在于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时,存在于学生对课堂内某一事件产生疑惑时……这些地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可以点拨,但是不可以代替,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些地方充分的展开,真正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3.决定学生探究类型,与学生共同归纳、提高

传统教学中,一节课下来或完成一项学习内容后,一般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在“引导—讨论式”下,则是一种师生共建共生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探究任务结束后,展开师生讨论交流来实现“视界融合”,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通过学习反思、探究过程提升思想认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独特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4.组织管理与共同发展相统一

课堂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建立民主的课堂,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讨论式”教学观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交往的关系。教学中,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而要确立自己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积极讨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完善、补充自己的答案,通过积极的交流和讨论,统一认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5.注重及时反馈与积极的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要坚持激励性和发展性原则,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缺点、错误,要积极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在改进和完善中得到提高。对学生正确或有思维价值的答案,教师应该鼓励和赞赏,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激励学生进步。还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引导—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可持续推广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探究是创造的源泉。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进行发散与集中思考,才能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引导—讨论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般性的思维能力,更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心理上总惦记着某件事,具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欲望(“总觉得想做点什么”、“非想个办法不可”)。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大大加快思维活动,想出平时想不到的好办法、好主意、好点子来。

2.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探究问题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既无现成的答案,又无法照搬,必须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需要脑力和体力的高度紧张。这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自信心与耐心,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恒心。因此,通过“引导—讨论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3.培养学生超前学习感

超前学习是一种面向创造性的学习。传统学习的缺点是局限已有的、确定的知识,漠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不利于大面积地摄取创造所需要的知识养料。“引导—讨论式”打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界限而将两者融为—体,学生不必完全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教学程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超前学习,把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相对超前地变为自己的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通过教师引导能够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引导—讨论式”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就是遵循这个设想的,即由教师原先的“教”达到“不教”,学生由原先的“学会”达到“会学”,从而达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目的与归宿—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人民日报出版社

[2]冯克诚,西尔枭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