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诵读的几点认识

作者: 徐锦文

摘要:文言文学习有它自身特点所带来的障碍。诵读是文言学习入门的途径。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55-001

文言诵读是综合性训练。核心是培养语感,实质就是要把文言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文言诵读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

文言诵读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而引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和特色。

诵读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好的诵读,无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诵读,比白话文诵读困难得多。因为文言文学习有众多自身特点所带来的障碍:生字多,单音词多,有通假字,一字(词)多义,古今异义字(词),句式众多、句法简奥,等等。

一、诵读是学生文言文入门的途径

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周围的人说的某种语言,我们时时可以听到,听了再跟着说,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别人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语言须从听入手。这大概是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

这条规律在文言学习中同样适用。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活”的语境。从这一点看,上述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但这又是可以补救的,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便听到了,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诵读,每天都读一阵子,语境自然就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便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入门又有何难?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知道这么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证明。而且我们的古人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成疮”便是证明。

二、文言文诵读的基本特点

1.文言文诵读的核心是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如同各民族视自己的共同语为习惯一样。

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2.文言文诵读是综合训练

学生能否正确地诵读一篇文章,取决于许多因素,所以诵读训练无疑是一种综合训练。在文言文诵读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

要读音正确。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这就要求进行认读的训练。

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为此,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这就包含着析义的训练。

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三、文言文诵读的作用

1.诵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指出:“有的教师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诵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2.诵读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诵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

3.诵读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直接保留着古代汉语语言的某些特点。

四、文言文诵读的一般步骤

文言文诵读课的一般步骤是:诵读的准备一课堂诵读练习一课后巩固。

1.诵读的准备

一般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占用少量的课堂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课前预习在诵读课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诵读练习(含教师领读、学生试读和背诵的检查);准备得不充分就会拖延进度,影响课堂气氛。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试读课文,看注释及有关提示,划难疑点和关键语句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记诵的需要布置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作业题。

课堂的准备工作包括介绍作者和背景,划分结构层次等,但要视需要而定,不要搞成固定不变的程式。

2.课堂诵读练习

应以中等记诵能力为标准设计统一的诵读进程。方式要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但应以自读为主。诵读的指导可以穿插在学生诵读练习过程中进行。

3.课后巩固

这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查(含默写),也可以让语文科代表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互查,然后向教师汇报互查的结果。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将学过的课文统查一遍,防止记诵出现反复。统查的方式要灵活,不一定全用默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