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策略

作者: 李凤娟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已成为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之一。而由于“探究式教学法”能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大限度地使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灌输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就当然成了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探究;学习;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15(2011)1-067-001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发展的舞台。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营造民主和宽松的学习的氛围,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赏识学生的进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能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大限度地使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灌输,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就当然成了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的科学探究过程有七个环节:提出问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用前进的目光来审视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从实际意义上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师要力求让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地在课堂主阵地上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主要有: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获取结论-应用知识。以“学习概率”这一节为例:

1.观察。“街头游戏”,某人(通知少数学生表演)的一个暗箱内装有100个形状相同的号码球(按1至100编号),你从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若两个球上号码之积是奇数,则你可以赢得人民币2元;反之若两个球上号码之积是偶数,则你输掉人民币2元。

2.发现问题。让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并记录结果,发现“某人”输少赢多,提问:是巧合还是规律?同学们的求知欲被激发,产生一种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渴望去从事学习。此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3.研究解决问题。借助简单模型演示,100个球摆放所有结果,太复杂,难操作,我们可以用1-10,共10个球先研究,接着学生以小组(3-4人)展开讨论,其中任一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到黑板,同学问互相补充,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他们以高涨的学习热情,人人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4.获取结论。待学生充分讨论后,先由各小组总结、互相补充。然后,老师总结,充分肯定学生为获得知识,积极学习,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热情讨论,把自己的想法、猜想和探究与同学一起讨论。对他们的各人之间、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帮助给予鼓励和表扬。然后指出不足,规范解题,用多媒体给出规范的、详尽的解题步骤。

5.应用知识。知识应用包括两方面,完成课本练习称为简单应用,让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练习、让学生自己编题(尽量说出意图)并完成解答称为高级应用。

实践证明,利用探究式教学法这样改进后,可以更好地实现现代学科教育理念,且不知不觉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

因为探究教学法是一个较新的事物,不管是设计教学,还是课堂具体操作,与传统的教学法都有较大区别,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误区。

1.把“合作学习”等同“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要么各自为政、要么开小差,小组交流时,成绩优秀且性格活泼的学生独霸论坛,其他同学则无所事事。表面上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高涨,讨论也很热烈,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可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参与了学习。

2.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只不过是备课笔记的部分复制,上课时,教师要一步步按照课件预设的课程进行演示,不能随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多媒体既定的程序。课堂增加开放性、主动性方面的设问,逐步养成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名存实亡。

3.不分内容,完全探究,全盘抛弃传统教法。例如,不少教师就忌讳讲授法,认为“讲”就是“灌”,特别是遇到观摩课、评比课、示范课,执教者总以“练”、“做”,“代”“讲”,想尽办法“少讲”或“不讲”,生怕有“满堂灌”、“只重应试教育”之嫌,而评课者,也有意或无意地把“讲”的多少作为评判一堂课优劣、教学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而我认为,“讲”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与“满堂灌”并没有必要的联系。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讲”得好,同样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只要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发展学生而努力,就不要有任何思想包袱。

总之,只要我们理性地看待新的教学观点和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就一定能使探究式教学法趋于实际,一定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