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低年级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方法探究

作者: 鹿世凤

摘要: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这种特殊认识倾向,总是带着某种感情色彩,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知识、去思考问题。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必需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本篇旨在探讨如何使他们学得高兴、学得有趣、学得牢固、学有所用。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15(2011)1-068-001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这种特殊认识倾向,总是带着某种感情色彩,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知识、去思考问题。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小学数学知识已表现出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个矛盾,如何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针对以下五点有可取之处:

一、直观教具的充分运用

小学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较弱,但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色彩鲜艳的图片、简单有趣的黑板画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借助直观教具,先出示三组机器人图,每组两个,引导学习看图,写出连加算式,然后通过观察加数相同这一特点,引出简便算法——乘法。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适当补充一些看图写乘法算式的练习,待学生从一系列的直观图中形成表象,也便能基本理解乘法的意义了。

二、把游戏引进课堂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以不随意注意为主的,而不随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持续刺激学生探索求知的神经兴奋,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完乘法口诀的一堂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比赛题目。教师出示下列两表:

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把写有积的数学卡张贴在表中相应的地方,每个学生贴一次,比赛哪一组贴得对,贴得快。比赛中,学生兴趣很浓。这种游戏,一方面熟练了口诀,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在低年级数学课中,适当地进行一些诸如接力赛、对口令、夺红旗、摘果子等游戏,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益的。

三、模仿操作,丰富感性认识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性”的特点尤为明显,对于某些知识,他们往往要根据教师的示范,以模仿为阶梯,在操作活动的实践中才领悟、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古人也曾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像在教《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中,“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十”,“十根十根的数,10个十是百”两个内容时,就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通过观察提问,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教师未费多少口舌,学生在模仿操作的实践中理解了两句话的意义,还能熟练地运用。

四、赋予教学内容一定的感情色彩,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7比9时,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7只小鸡和9只小鸭到小白兔老师那去上课,小白兔老师给它们出了一道题目,要它们比比小鸡多还是小鸭多,多多少?小鸡小鸭听了都开始动脑筋,小朋友们也想想办法看看?学生们开始动脑筋,踊跃发言,一个学生这样说:“有一只小公鸡想出了个好办法,请小鸡、小鸭都排好队,一个对一个拉好手,有两只小鸭子没有小鸡拉,就说明小鸭子多,多了两只。”你听,他说得多好!在此基础上,老师轻而易举地讲清了两个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气氛

师生关系是课堂乃至学校的主要人际关系,虽然不是智力因素,但却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改善师生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其主要方面我认为还在于教师本身,因为儿童的心理素质及其发挥状态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来培养、激励和保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惊奇、赞叹有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它将唤醒并迫使大脑加强工作,而一切与之相反的影响儿童学习的消极心理,诸如冷漠、对立、怒斥、偏心、不公正等都毫无疑问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积极地改善师生关系,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必需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使他们学得高兴、学得有趣、学得牢固、学有所用,还需要广大教师同行的不断努力探求,总结创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