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三部曲
作者: 许军摘要:当今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课堂;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71-001
如何精心设计,才能有效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使之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笔者认为,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关键。一个成功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导”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适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但如果问题单调地用同一种导语模式,学生就很难不辞劳苦保持积极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导语形式,比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电脑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吗?”“你能用计算机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样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再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也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图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板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自我介绍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听,为上好一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拘一格,发展学生个性
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挥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可以在解题中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提供可能;而收敛思维则可以在解题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最佳方案。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途径,更好地发展创造力。如在教学《初识Word 2000中》中,退出Word的方法,书中只讲了一种,而实际操作中则至少有四五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这种“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然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比较,从而在众多解法中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的教学模式,脱离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个问题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就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个性、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等得到培养;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协调、促进作用,为学生未来进行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以致用,保持学习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内容为学生本身“需要”服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学信息技术时,教师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Word,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作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等。这样,使课堂上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服务于现实生活,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用电脑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学生配合美术课,完成绘画作品;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电脑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电脑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不难,但要构建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却并不容易,必须充分运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要不断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