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时考查方法改革的尝试

作者: 蒋双红

摘要:考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总是不可缺少的。考查并不是为了以分数论优劣、评高下,而是通过考查来了解情况,从而发现教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弥补缺漏,对症下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鉴此,我对平时考查搞了点“改革”,即在考查时间的安排、考查内容的确定以及阅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考查;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90-001

一、考查时间开放

每次考查,我不规定具体时间,只提两个要求:1、动笔前应认真阅卷,明确题意及答题要求,避免因未看清卷子而造成错答和漏答;2、答卷结束后至少检查两遍,直至自己满意即可交卷。然后,我按照学生交卷的先后,依次在学生的考卷上注明各自所用的时间,再按一定的时间范围把卷子分类。这样,学生答题速度的快慢,对各类题目的熟练程度,我都心中有数了。更重要的是,考查时间一经开放,学生便有足够的时间把会做的题目做出来,这样便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教师自查教学效果和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难度降低,内容自选

由于我考查的目的在于反馈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我出卷时始终注意这样两点:首先是不出偏题、怪题和难度太大的题目,还事先透露一点关于考查方面的信息。比如,在出小学数学第九册某一单元练习卷前几天,我就跟学生打了个“招呼”——公布了考查范围、试题类型、试题来源及“变化”方法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只要能把教材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一一过堂,基本上也就胜券在握了。在考查“预报”后,由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请教老师和同学,一般来说,难题也就不难了。这样,在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过关斩将,取得理想的成绩。其次是出题采用“弹性卷”。所谓的“弹性卷”,就是故意把题型分成A类和B类两种试题。A类题较容易,分值也低,满分为100分;B类题较难,分值则高,满分为120分。学生答题时,每人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扬长避短”,自选试题。例如,在考查第九册第三单元练习卷上的简算题和解决问题时,我都出了A、B两类题目。如简算题是这样的:

三、答对能得分。改对也能得分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一张考卷从头到尾不出丝毫差错绝非易事。因此,教师似乎也应具有“同情之心”和“宽容之量”。每次批卷时,我总是先批对的,对于错题,我都允许学生拿去改正,并视改错情况再给予相应的分数:即一次改对的可得原分的80%,二次改对的得原分的50%,第三次才改对的得原分的20%。这样,只要在三次以内改正,丢掉的分就还有可能“失而复得”。

平时考查方法的小小“改革”,使我以及学生都大受裨益。教师不再因考设考,学生也不再为分所累。而且,这一看似“不够严肃”的平时考查,对教学效果而言,其积极意义却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就目前来说,这一“改革”还远未达到最佳水准,尚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发现、总结和改进,以找出更加适应学生特点,更有利于教学的考查方法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