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教科研的困惑及其成因

作者: 殷骥

摘要: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至今,由兴旺逐步走向边缘化,造成小学教育科研的诸多困惑。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在于人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科研成果没有及时转化,家长没有得到适当教育。

关键词:困惑;观念转变;转化;家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91-002

一直以来,由于小学没有中学那样的升学压力,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应该比中学要来得容易。事实上,经过“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老师、领导对教科研的概念已不再模糊,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领导对教科研的支持,也逐渐加强了。但那段时间,充其量只是一个“蜜月期”——殊不知,小学有小学的难处和压力,好景难长啊。以至于时至今日,我感觉小学教育科研依然存在诸多困惑。

让我们先对一份“学校教职工个人绩效考核记分办法”作一个透视。教师满工作量得200分;一线教师在认真完成本职的情况下兼职的加分,其中:医务室、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加10分;级部主任加30分,教研组长加20分,备课组长加15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加20分,工会委员加10分,工会小组长加8分,办公室主任加10分,课题组长加10分,教科员加8分,学籍管理员加8分。

以上分值不难看出:1、代表“教科研”的课题组长和教科员排名靠后,几乎垫底;2、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所得的加分也几乎为“尾”,与工会组长、学籍管理员“并肩”,更不能与级部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相比,甚至也不能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相比。

这种令小学教育科研“边缘化”的窘境,是怎么造成的呢?窃以为成因复杂,主要在于:

一、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需要革新,这就需要人的观念的转变。不能“抵触‘知识经济’或‘才智性’的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个真正伟大的现代化国家不能建立在石油美元的基础上。”①这番话意思很明白,不要搞“计划经济”,要搞“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才能持久兴旺。这位俄罗斯总统的话就是号召民众,特别是领导人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就教育而言,“应试教育”就是“计划经济”;“素质教育”就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而“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我们不知提了多少年,学校建立教科室,规范管理学校教育科研也做了十多年,但“人的观念”转变了吗?我认为未根本转变。“科研为先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喊得再响,但付诸行动的不多。以至于将“科研”作为学校的一种装饰,实际是“应试教育”(计划经济)横行其事,分数为“考核师生唯一标尺”的做法盛行。“教育(学)替代教科研”“教育(学)比科研重要”等情况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再者,一线教师的观念也无彻底转变。虽然我们大搞群众性科研,加强科研宣传,但仍有部分教师有患难情绪,不是觉得教科研高不可攀,就是认为自己力不从心。再加上学校对教育(学)的重视,使一线教师认为做好教育(学)工作就是做好了本份,达到工作量就可以了,“教科研”就像一道菜中的佐料,可加可不加,也可少加。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教科研的热情也就大打折扣了。

这里仅举一例:我们有部分领导或教师认为写论文是非常简单的事,“天下文章一半抄”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不是网上下载就是拼拼凑凑;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已是很不容易了。殊不知,要写就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撰写人不知要看多少书,思考多少时间,花费多少精力,写好了还要斟字酌句加以修改。纵观当今论文比赛或杂志发表,正规的杂志及正规的比赛活动,你想占一席之地还真是“难于上青天”。比如市刊《苏州教育》就很难上,比如省级论文竞赛就很难获奖。能在《苏州教育研究》刊出一篇文章实非易事,获得省“蓝天杯”“师陶杯”“教海探航”等论文竞赛的奖项应该表示祝贺了。

没有直接参与教科研的人很难体会教科研的不易;没有真正做过课题、写过论文的人很难体会它的艰辛。所以教科研之所以陷入困境,观念的滞后是障碍之一;而没有真正地去尝试又怎能改变其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呢?!

二、成果没有得到及时转化

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育(学)生产力”是教科研陷入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十多年来,就我校而言,承担并结题国家、省、市、区级结题已有十多个,应该说成果丰硕,在国家、省、市区的科研成果评比中获过许多奖。但反思一下,这些成果大多只是停留在纸上束之高阁,虽然我们曾花大力气推广、宣传这些成果,但真正实用、肯用我们成果的学校、教师可能只是寥寥无几。有时,我们自己研究的成果自己都不去进一步试验、实践、再提升。更何况别人呢?因为校情不同,班情各异,何必强人所难呢?一般学校的科研成果能被某些机构、学者引用,给他们提供一些实例或数据已经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了。既然教育科研这么不实用,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没必要那么重视它!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科研成果鲜有转化为“教育(学)生产力”的呢?本人认为一般的学校和一线教师缺少名、缺少权——名和权是成果转化的两大驱动力。你是当权者,你所倡导的东西就有人响应、跟进。原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苏州倡导新教育,建设“阅读苏州”,响应者甚众,听说实验“新教育”的成员校全市达几十所。试想如果不是具有一定公权力的朱市长,换了别人,能有这样的轰动效应吗?(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朱市长的“新教育”的价值性)

如果是一位有名的特级教师或知名教授,他们的科研成果也易于被别人推崇、模仿。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作文教学”红遍大江南北,连我都曾尝试过。如果是一线的小教师,他研究的成果再有价值恐怕也无人问津吧。

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也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人的“从众心理”和“权力效应”或是“名人效应”在学术上也无法超然。所以,要改变此类状况的蔓延,就要改变我们普通教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思路,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倡导小课题研究,强调科研的有效性是明智之举。题从课堂来,研在课堂中,果为自己用。科研不求名和利,只为解决自身困惑,只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家长没有得到适当教育

学校教科研逐渐低迷,家长的认同感不能不说是一大阻力。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家长十分重视子女的“分数”及应试能力,任何科研性质的尝试,只要令其子女的成绩出现波动,都会遭到家长的群起攻之和口诛笔伐。我校有一名青年教师,原本科研热情高涨,满怀信心实验一个市级课题,旨在强化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尝试“活作业”、“口头作业”。这让部分家长心怀不满,以为是“乱弹琴”:学生怎能没有书面作业?遂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纠正,甚至撤换教师。

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在哪儿?我觉得问题在于我们对家长的宣传力度不够。搞研究,一时的停顿甚至倒退都属许可范围的事,家长不理解这些是情有可原的,他们只知道孩子没有作业是不对的,分数下降绝对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哪知道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活读书”的兴趣。“中国的高等学府需要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方面下大力气,否则,中国大学毕业生仍无法达到雇主们的期望值,而中国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也将受损。”②而大学生的思考习惯应该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应该开始培养的。如果让学生从小就死读书,读死书,花大力气将他们训练成“考试能手”,那么他们就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了。

原美国助理教育部长切斯特·芬恩曾说过:“中国学校学生的平均课时量比美国学生多30%——这不包括放学后和周末的补课。但课时量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上课的质量如何,而这正是中国教育体制所欠缺的。”③而科研就是要“才智性”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上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育(学)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能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教育,让他们理解我们,甚至积极配合我们,那么,也许能让我们的教育科研延缓甚至停止迈向困窘局面。

参考文献:

[1]俄罗斯现总统梅德韦杰夫语

[2]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肖恩·赖因,中国大学应教会学生思考

[3]原美国助理教育部长切斯特·芬恩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