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心灵的爱
作者: 孙娇摘要: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一是以平等的爱,注重个别差异;二、爱,让孩子学会生存;三、相互实现,品尝爱的甜蜜。
关键词:幼儿园老师;爱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29-001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如何去爱每一位孩子,爱我们祖国的花朵。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可爱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要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进行彩绘,要画成什么图案?要怎么去画?这些都是问题,但是归根结底,最基本的就是要以一切为了孩子作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孩子,用真诚的心去爱孩子。
从我学陶师的实践中认为,一是以平等的爱,注重个别差异;二、爱,让孩子学会生存;三、相互实现,品尝爱的甜蜜。
一、爱,让孩子感受平等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在中一班,有一个很特别的男孩子,他叫浩然。说特别或者也能说特殊。第一眼你就可以看出他和别的小孩子不一样。不自然的站姿,没有达到年龄阶段的脑发育,身上总是很脏,没有规则意识,走在路上,你不看着他,下一秒你就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意外的事,很多时候,你和他说话,他都没有反应。一开始我总是给他在行为上很多的关注,更多的只是关注他有没有闯祸。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一个小孩子,我也不喜欢。但是为了他安全,每次把孩子们带去幼儿园的门口,让家长接回家时,我总是用手拽着他的衣服,刚开始他都没有反抗。后来,我拽他的时候,他开始不要我拽了。我哄他:“浩然,怎么啦?跟老师牵牵手啊。”“牵手不是这样牵的。”浩然用很无辜的语气和我说。我的心被什么给戳到了,我伸出手对他说:“何浩然,跟我牵牵手,好不好?”他笑着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原来,这个男孩子的感觉一直被我忽视了。他除了有些特殊之外,也跟所有人一样需要被关注被承认被爱。他特殊,而我需要给他的是多一份关心而不是我特殊的目光。爱是平等的,作为老师应该给每个学生不一样却充分的爱。
二、爱,让孩子学会生存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爱着,在幼儿还没有寻求帮助的时候,家长那帮助的手总是已经伸出。只要有困难,大人们就马上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事,在幼儿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请大家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通过这样子的办法,让孩子们积累经验,并且能在慢慢积累和体验中成长,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孩子总会长大,他们总会要去面对生活中的很多困难,我要教给他们的是“点石成金”的办法,而不是只给他们“钱”。
“爱满天下”意味着无私奉献,它是崇高的,也是无价的。陶行知曾说过:“教师的服务精神是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以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陶行知不仅自己有奉献之心,而且反复强调教育学生也要有奉献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的童心。我在学陶行知的思想中,始终以其“爱满天下”的格言,去爱每一个学生。我深知,“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道理。
三、爱,让孩子学会感恩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理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作为一个新老师,很多时候都感受不到成就感。那一天,我在帮一个名叫小猪的男孩子穿衣服的时候,他搂着我的脖子亲了我一下,然后害羞地笑了。这个,应该是喜欢我的表现吧。说实话。一直都是我要求小孩子亲我,从来都没有主动有小孩子亲我。我的心忽然觉得很满,很暖。一次我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那里的时候,一个名叫申红的女孩子走过来说:“老师,等你下个星期生日的时候,我要给你准备一份礼物送给你,你一定喜欢的。”我惊讶地说:“为什么呢?”她扬起脸看着我说:“因为,你总是会看到我,你会说我漂亮,说我吃饭快,说我很棒的。”我只是在一次小朋友在幼儿园过生日的时候说过自己的生日,她却记得了。当她跟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相信我收到了最好的礼物。她的话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一种被承认的感觉,一种幸福感觉。忽然想到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小孩子是有眼睛的,你在做什么他都知道。”真的,你对他一分的好,他会用十分的好来回赠你。她是一个喜欢跳舞却不漂亮,喜欢表现却没有灵气,很会说话却不聪明的女孩子。她是一个很平淡的女孩子,但是对于她,我依旧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孩子是用心在看大人的,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诸多事实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教师除了应该有内心不可夺取的高山雪冠般高贵的人格尊严外,还必须挚爱学生胜过父母爱子女,农民爱土地。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