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 左旭乾 李韶宏 石琛琛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日趋严峻的趋势,而大学生面对如此形势,难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态,由就业问题引发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些心理障碍问题反过来又制约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本文研究了高职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一定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高职;就业;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62-001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考验
2010年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我国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该白皮书发布会上讲道:当前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此外,近年来还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比如春季农民工的招工难和秋季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交错产生,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出现,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由于扩招等因素,2009年有610万大学生毕业,接近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2010年大学毕业人数上升到约700万,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60万,达到高峰。从2008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1.择业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高职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90%以上的高职生希望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更多的毕业生要求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这说明高职生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进行个人社会定位时。必须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
2.就业忧虑和恐惧心理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渴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不愿意走出校门,对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数。高职生的就业忧虑和恐惧心理是由于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推荐的矛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3.消极自卑心理
高职生由于社会上大量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竞争以及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偏见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尤为突出。有自卑心理者可以在求职前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努力克服自卑心态。
4.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
部分高职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择业时,缺乏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自己毫无主见。
5.思维定势和求稳求全的心理
不少学生择业时希望一步到位,然而只有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因此,“先就业,后择业”能让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逐渐找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不必计较跨出校门的第一个台阶有多高,因为很多毕业生都没有社会经验,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都不清楚,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
7.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托关系的心理。
不少学生有很重的依附心理,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忽视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是热衷于托关系,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
8.过高估价自己,自命不凡的心理
某些高职生自恃学有所长,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9.过分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缺乏独立意识,在就业上有过分依赖心理,一是过分依赖学校,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当初的统招统分上,到现在还存在等毕业分配的思想,不主动寻找工作单位,等着学校给他们介绍单位;二是过分依赖家人和亲友,在各种人才交流会上总是可以看见有些父母陪同子女在用人单位的展位前徘徊。
10.法律意识淡薄的心理
毕业生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它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毕业生在没有征得原单位或学校就业部门同意的前提下,不得随意单方私自解除协议而更换单位。在求职过程中还会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
首先,做好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计划,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
其次,参加模拟招聘。
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模拟招聘环境,同学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招聘者,另外一部分同学进行应聘,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招聘环境,减少在应聘时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正常的发挥,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再次,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职业素质。
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市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将来择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实践机会,例如,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或者一些大型的招聘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或者由亲朋好友介绍的实践机会。
第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建立在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达到自信就必须首先学好文化知识,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或者经历失败的打击也能信心十足地站在招聘者的面前。
最后,摆正心态,客观面对现实。
毕业生要客观地自我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发挥强项和长处,挖掘和发展自身潜力,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从自己最拿手的事业做起。一定会取得就业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