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 戴海峰

摘要:物理实验不仅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加强并改善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科学素质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22-001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如讲解“压强”时,我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1)拿铅笔尖压在自己的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2)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顶住这只笔的尖端和平端。轻压后,比较两指的疼痛感,又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然后再引入“压强”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二、着重抓好实验教学过程

1.认真备课

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而不少教师认为这是物理实验员的事,不予重视,结果实验开始了,才发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致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检查每组仪器一定要认真,首先从数量上规格上检查,其次看每一件仪器是否能用。考虑到实验的过程中,有出故障的可能,还应准备好一些备用器材,以便及时补充更换。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教师应抽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这样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致陷于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有的物理器材故障率高,这就要讲清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故障的几种情况,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排除故障。通过这样引导,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老师摆脱了因排除故障而导致的忙乱,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三、加强实验反思

1.反思实验原理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η=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Gh/Fs=Gh/Fnh=G/nF,此时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反思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时,学生可探求以下多种方法。方法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2)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m2(3)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4)计算:p=(m2-m1)/V;方法二:(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l(2)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人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4)计算:p=(m1-m2)/v;方法三:(1)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m1(2)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4)计算:p=(m2-m1)/V;方法四:(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2)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V(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4)计算:p=(m1-m2)/V。引导学生对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反思,方法一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时,烧杯壁上沾有盐水,使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方法二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后,烧杯内壁沾有盐水,用天平称得空烧杯的质量变大,算出盐水的质量变小,从而使所求盐水的密度变小;方法三中,由于量筒高,放在天平上称量易发生倾斜、歪倒,容易损坏仪器,不便于操作;方法四摒弃了以上三种方法的弊端,使测量简洁而又准确,不失为最佳策略。

3.反思实验现象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会同样亮,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为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p=I2R,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如果其中一个灯泡电阻很小,实际功率很小,达不到发光的程度,则出现一亮一灭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4.反思实验规律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两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1)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2)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3)两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使学生印象深刻,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