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具模型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作者: 沈志刚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直面新课程,我们肩负新世纪下的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地担当此重任,本文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谈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41-003
当今社会中,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技术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一样也包括那些可能不会进入技术领域的人。直而新课程,我们肩负新世纪下的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课程开发及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地担当此重任,我校结合地方经济和为学生发展为宗旨量身定制了家具模型课程,本文就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技术教育与个人生存和终身发展的关系
现今世界有许多事实证明,拥有丰富的技术知识,较高的技术能力是人们适应社会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发展对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现在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日益更新的人。另一方面,在技术发展高度的社会,知识积累、信息传递、技术创新,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越来越快。这都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应变、竞争意识的能力,才能去面对生存、求职、发展中的种种变化。只有那些技术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的能力,才更有发展的机会和宽广的前途,才更有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并获胜的可能。可以说,受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而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和劳动者都要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和适应技术不断更新的能力。所以,当今社会中,技术素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它可以让所有拥有它的人从中获益,包括那些可能不会进入技术职业领域的人。这也就是说,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其基本目标的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然而,技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两次简单的短期培训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小学即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技术教育。将技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是当今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1.对技术的认识
“技术”是什么?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技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活动中的操作规则、程序和技巧。技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创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
辞海中对“技术”是这么注释的:“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和方法。”停留于头脑之中的智力活动是不能称之为技术活动的,技术不是教会的,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验中得出的。如学木工,新徒弟先用斧头、锯、刨,练基本功。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师傅再慢慢地教你。其实好多东西是靠自己感悟出来的。双手的操作是一切技术活动的基础。简单的技术离不开双手的操作,机械技术离不开双手的操作;现代技术,包括电脑技术在内,也都离不开双手的操作。双手的操作,还是一切技术的本源。一切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技术教育不仅能够训练和发展双手的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人的头脑更加灵活,能够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工艺过程
工艺: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如做木椅子,就结合方式来说,可选择不同的工艺:榫接(全榫:单榫、双榫,半榫:暗榫,排榫,明、暗燕尾榫)、搭接(十字形、丁字形、叉口丁字形、对角搭接、直角相缺搭接等)、钉接(材料分:竹钉、圆钉、螺钉、螺栓等;方式分:明钉、暗钉、转脚钉、扎钉等)、胶接(选择不同的胶粘剂)等。
完成产品的过程,即工艺过程。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要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性能,使之变成产品,这个过程称为工艺过程,不同的工艺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技术。它有严格的程序(工艺流程),如木椅子:经设计(图样)、选料、制作、组装、美化等过程。选择榫头接合,则设计、取料、锯割、刨削、划线、打眼、锯榫头、组合、修光、砂光、油漆、上光,加工程序不能颠倒。人类的技术活动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使技术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工艺水平的提高,从而保证了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3.技术素养
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技术素养包括技术意识、技术思维、技术操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修养,也包括技术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技术决策能力等。素养:指平日的修养。素质: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技术意识:技术意识指用技术要求和价值观来指导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行为。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行为习惯。
技术思维:技术思维指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思考。目的在于加强手脑结合,发展智力,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技术操作:技术操作指按一定的工艺要求,使用工具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姿势、力度、动作轨迹、操作频率等技术点)。操作是动手的过程。更是手脑结合的过程,通过读识图样,进行材料、结构和工艺等设计,使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组装和调试,使被加工的原材料与设计图样逐步趋向结合,直至形成制品。所以,操作过程也包括了技术思维。
技术创新: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通过反复的操练,熟练地运用技术,学会技能的迁移,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技术创新。随着技术对社会的重要性的增长,至关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强调技术素养的教育,这也是技术教育的核心领域,也是本学科课改的核心理念。
教学中应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指导,贯穿技术要素,注重学生技术意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着力让学生理解技术,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学习技术的应用与技术的创新。
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劳技课中,通过一件件作品的制作,使学生了解许多材料的性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完成成品的工艺过程。懂得作业规范和工艺纪律是约束我们在制作中运用的程序和方法的行为准则,只有认真执行工艺纪律、作业规范,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完美的产品是靠每一道完美的工序和每一个完美的细节来合成的,所以对每一道程序和每一个细节都要力求完美。技术教育就要从双手的简单操作开始,逐步多样化、复杂化。正像识字是语文的基础,加减乘除是数学的基础一样,双手的操作是一切技术活动的基础。简单的技术离不开双手的操作,机械技术离不开双手的操作;现代技术,包括电脑技术在内,也都离不开双手的操作。双手的操作,还是一切技术的本源。一切技
术的发明和发展,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当然,一切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都离不开人类聪明的头脑。双手的灵巧和头脑的灵活,是有如表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技术教育不仅能够训练和发展双手的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人的头脑更加灵活,能够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有大量事实可以说明的。
二、在家具模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策略
1.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的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2.从作品引导学生参加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生动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创新、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
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形成的同时,注重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教育内容的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对学生进行技术和科技发明创造的启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时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4.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工具价值的统一。工艺制作的学习对象从单纯的作品制作向作品设计、作品评价、市场营销等方面拓展。这样,既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在家具模型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什么
1.关注工具及使用安全: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工具。每一种新接触的工具,先让学生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是我想出来的,教师最后补充,介绍清楚工具的结构、性能、要求、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去感悟。技术就是工具的使用方法。美工刀、热熔胶、502胶、锉刀、钻头。
2.关注技术:因为技术非常容易变化,教师应倾向于在具体细节少花时间,而在原理上予以更多时间的关注。目的在于培养这样的学生:对技术和社会有自己的理解,对技术的学习有一套属于自己技能和思维工具,能评价以前可能从来没有见过的新技术产品。
3.关注动手:学习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会动手。通过技术学习的过程,学生将掌握许多受用终身的能力。
技术学习通常可以从识别和明确问题开始,然后依据基本原理和材料工具的条件,选取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最好的方案,进行技术学习。这样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白,一个技术问题有许多可能的解决的方案,而且,虽然有些解决的方案明显是错误的,但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这种东西。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4.关注技术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联系:(控制技术、手工制作、识图能力、创造能力)。木工包含有物理学、几何学、数学等知识。这些,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5.关注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多种形式进行。对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主学习劳技,这就要解放学生的感官,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金角银边原理:(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
按图样要求划线下料取材,以边角为基准,减少浪费,易于加工。如原教材中的插板模型,要充分地利用边,少加工。还要留加工的余地。
方、正、平、直是基本功。锯割、切割、打孔、刨削、锉削等加工过程,均要注意方正平直,特殊形状、特殊要求的另当别论,木工讲究的是一根木料的平直,四周方整,成一个平面,第一个基准而一定要加工得平整,不平整(扭曲)则这整个零件扭曲。组合后也是不平整的。木工教学上,贯穿着线条的平直。在教学上我们应注重木工的一个重要工具的使用——木工角尺的使用。学生的脑子里如果缺乏对直角、直线、平面的概念,是做不好一件木工制品的。而有关木工角尺的使用方法在现在的新教材上是没有的,这是做好木工的看家本领。木工的角尺主要用于划线和测量面与面之间的方正。
注重设计,严格按程序来制作。做大衣柜,要统筹安排,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就是工艺过程。怎么做就是制作工艺。先拿出设计图样,把制作的每步想好,用什么材料,选用什么工具,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应对,要严格按程序来制作。
好的木工与平庸的木工就在于“一线之差”。指精确度。划的线宜细不能太粗,太粗无法确定位置进行加工。垂直线、平行线的划法:用角尺,要有靠山,许多材料排在一起划线,既准确又快速。如飞板的中心线划法,换一头再划线,最为准确。木工打孔:根据材料的特性、软硬程度,决定留半条线还是全线或是不留线。如榫头的松紧、牢度。金属材料上的打孔先定位,两条垂直线决定一个点,冲样孔。好的木工丝丝相扣,恰到好处,如抽屉可互换,拉出后不会垂下来。木板的拼接处无缝。
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结合方式:木材:钉接、胶接、榫接等,钉接作品年代不会久远。设计制作模具,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
围绕技术与创新展开教学,注重技术素养的培养,体会各种材料的特性,掌握工具的使用技巧,培养识图能力、运用图样进行制作的能力。突出设计、工艺、工具、图纸、技术的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开展劳技制作,懂得工艺及工艺过程,初步学会工艺设计并按程序实施,进一步加深对技术及技术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技能进行创新的能力。
新课程对每一位劳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学劳技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而且要努力学习多样化的劳技新知识和新技术,对各种劳动技能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自己成为劳动技术的多面手。以适应新教材对我们的多样化需要。反思法是一种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方法。它有益于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有益于开拓思维,有益于技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专业会刊,2006,1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