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洪平摘要:随着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59-001
一、什么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录音、图片等,把课文内容与情境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从而提供了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学生潜在智慧,也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化学知识信息和资料,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入中可以展示一些常见的固态、液态、气态物质,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物质,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比如火箭发射,原子弹的爆炸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列举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物或事。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新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能力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传统的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所以教师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一些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问题的投影提问,让学生自主地去预习,然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学习的目的。
4.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备课、课件的构思、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件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展现,都要精心设计和准备,有时候有一些内容比如文章作者简介要搜寻大量的资料,并且必须将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才能制做到课件中去展现给同学们,在制作课件的同时,教师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改变原来化学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死板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情境教学和素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20期
[2]多媒体教学,[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9948,htm
[3]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116-140
[4]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19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