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赵元华

摘要: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70-0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特别是数学课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单调,学习气氛不够浓厚、不活跃,这样往往会讨厌这门课,但是,数学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可激发的兴趣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的氛围,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力。这样学生往往会喜欢上这门学科,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它。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补充习题》P47页第4题。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在括号里画“√”。

学生做的结果是三种情况都有人选。问:“怎么来的?”回答:“猜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还没见过“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能用眼睛看,但没有说服力。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把这三个图形在黑板上放大,让学生指一指、数一数,但斜边学生不会数,也不好数。“怎样进行比较呢?”一句疑问让学生思考,接着我给学生两根毛线,让他们自己做实验,一根红色的30厘米,一根绿色20厘米,让学生用红、绿毛线在黑板上动手演示,比较这两条线段,哪一根长哪一根短?通过演示:学生知道了谁长谁短,立即产生了“顿悟”,由此推断:上而的第2个图形周长最短。

教师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大小,引发了学生独创思维,体现了线段由曲变直的数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巩固了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数学思考,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

二、巧设问题情境,科学引导,培养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问题给予科学引导。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乘法,其中P.33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备这节课时,我首先采取情境导入,出示例题情境图。接着讲: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然后开始探索方法:

(一)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二)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

我对学生估算中的合理之处给予充分肯定,有利于激发他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等生来说,他们首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但对学困生来讲就比较难了,针对这个特殊情况,我在备这节课时就考虑到学困生,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老师估计29×42的得数比800多,你知道我是怎样估算的吗?为什么用“多”这个字?

(2)提问:老师估计29×42的得数比1500少,你知道我怎样估算的吗?为什么用“少”这个字?

(3)提问:老师估计29×42的得数在1200左右,你知道我是怎样估算的吗?为什么用“左右”这个词?

有些学生还未考虑到,我便作了如下点拨:

(1)把29×42的两个乘数都看小,把29看作20,把42看作40,20×40=800,这样29×42的积就比800多。

(2)把29×42的两个乘数都看大,把29看作30,把42看作50,30×50:1500,这样29×42的积就比1500少。

(3)把29×42的两个乘数都取接近数,29接近30,42接近40,30×40=1200,这样29×42的积大约1200左右。

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方法。这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在相应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兴趣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教材重视观察活动,例题首先出示了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分别摆成的3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各种视图,教材上没有明确指出,只能分别说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图形是“这个图、那个图”,我在备这节课时,制定科学地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想到用“左、中、右、上、下”等这些方位词来区别,估计效果会好些,对于优秀生将来遇到拓展题会更好。如下面这些视图,根据方位分别给它们标上了不同的名称:

经过这样教学过程后,效率果然很好,学生很容易区别,连学困生也感到简单,“想想做做”的练习题学生们迎刃而解。通过观察,比较、实践,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从而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