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 冯成斌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科学方法之一,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78-001
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为探究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的选择、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典型教学的材料或者组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用多种感官,自主地探究,进行充分感知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如《人体骨骼》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人体骨骼拼图”这一活动材料。学生经历猜测、数骨头,交流再合作,把它组装起来,学生兴趣高涨。再如我上《解释》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各种苹果,很烂的、稍烂的、圆的、歪的、红的、青的、有裂缝的等等。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的就越多样,对解释立足于事实,解释不一定正确的观点就越有体会。
二、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探究活动
一个民主轻松的探究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际氛围,是保证探究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每位老师应努力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而前。
2.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苏教版《科学》教材第一单元的扉页上有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标明了《科学》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其核心策略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的问题,同时,对课堂上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老师要及时捕捉,筛选和放大那些充满灵性、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空气》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这位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空气的了解,然后给学生一个保鲜袋,让学生玩空气,通过玩再发现空气的特点,并且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时一般的科学老师就会这样引导,关于空气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切入课题。而这位老师在大家交流对空气的发现后,又拿出一个汽球吹给学生看,接着又拿出一个饮料瓶,把汽球放在瓶子里并且套在瓶口上吹,问学生能不能吹大,请学生猜测,大部分学生能说吹大,然后老师请一个或几个学生上来吹,结果与学生猜测的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便产生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由此开始了。
3.引导学生“动手做”来体验科举
韦钰部长在引进“法国科学教学实验计划——《动手做》”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能心灵手巧。”科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我们应把科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作为学生学习、观察、推断和实验等能力的过程。所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如学生可以在日历上画出每天晚上月亮的形状,然后发现若干周内月亮形状的变化,或者通过日记发现一年里本地天气变化的模式。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科学就在身边,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走进科学。
三、组织合作交流使探究研讨过程民主化、情感化
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共同解决问题。如《食物的消化》一课,我先让学生画出“人体消化器官旅行图”,再对着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记一记。除了要验证比较一下自己的旅行图外,还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消化器官,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在汇报时又有了争议,有的小组说人体的消化器官还包括肝脏和胰腺,又有人反对说因为我们吃的食物在消化的时候根本没有通过肝脏和胰腺,所以它们不属于消化器官。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要表示赞成两位勇敢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鼓励都应该像他们一样。我们再次讨论一下,人体的消化器官究竟指什么?是不是单单指食物在消化的时候经过的器官?要不要看看这种器官在食物消化的时候是否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的潜能大兴趣浓,会在辨析中增长了知识。
四、及时评价,不断调控,让学生在曲折的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做好调控呢?当学生合作探究发生困难时,需要做好指导调控的准备。比如,为困难小组准备好一些建议卡片,及时分发小组内;当小组发生意外问题时,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及时给予帮助;当小组学生意见分歧较大时,以公正人的身份参与讨论分析;当小组活动顺利时,教师应给予表扬;当小组任务还不清楚时,要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及操作程序;当小组研究偏离主题时;应及时点拨及时纠正等等。为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分使用互动性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评价与调控就可以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在曲折艰难的探究中获得深刻的过程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