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 乔金石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许多科学课堂上的问题是由老师按照教案设计出来的,老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问。扼杀了学生的提问权,学生的提问缺乏主动性。或者,当学生提出的一些根本不在老师设计范围内的问题以至于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无情地剥夺掉或急于否定,这些现象都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主要对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1.创设情境营造便于提问的氛围,学会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提问。2.激励学生,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敢于提问。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形成问题的源泉,使学生乐于提问。
关键词:探究;合理;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80-001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实验验证”的过程。可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科学教育中一个重点研究问题。
一、会问,科学素养形成的潜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科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实物、视频、歌曲、谜语、实验、游戏等等。如:在研究《紫甘蓝》这个内容时,我展示一朵白纸花(事先叶子用碱水处理过,花用白醋处理过)和一瓶“魔水”(紫甘蓝汁),当把“魔水”喷在花上的时候,瞬间花叶变绿,花变红。同学们瞬间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个现象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其思维活跃起来:为什么白纸花在喷上“魔水”后会变成这样?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2.技能指导,引导学生提问
启发学生提问,关键是要使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许多小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遇到语言表述的困难。因此,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提出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晰、流畅。其次,可以教一些提问的方法,如:“七何分析法”。“七何分析法”又叫“5W2H分析法”。即:(1)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2)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3)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4)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5)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6)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7)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二、敢问,科学素养形成的内力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学会去捕捉学生零星的智慧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心理学曾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语言,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评价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是口头上直接列学生做出肯定的激励性语言,如:“真像位科学家”、“你提出的问题我都没有想到”、“你的思维真活跃”……使他们美滋滋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去提出问题。
三、爱问,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
1.课外延伸、养成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启发学生提问的意识逐渐地增加了。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末了,教师会说:“有些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好好地去研究。”这些语言总像是“流行风”一样,课后是什么时候?如:在《铁钉生锈了》这一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对我课上讲解的“铁在水和空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最容易生锈”提出了疑问,他说“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铁在酸、碱、盐的环境中最容易生锈。”这下,可让我犯嘀咕了。我该怎么样给他解释呢?突然心中不惊一亮,我反问道:“那你说铁可能在哪种环境中最容易生锈?”这位同学说:“我也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接着问:如果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最好应该怎么去做?”他马上回答“实验。可是我没有的器材。”我拍拍他的肩说道:“没问题。中午来趟实验室,我们一起做做这个实验。”
2.搜集资料,丰富视野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果想要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那么就应该让孩子不断地丰富、摄取、拓展课外知识。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思维,而且也是一个信息、资料积累的过程。如在《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一课的教学前,我首先要求孩子回家收集大量的关于这节课方面的资料。对不明白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到科学记录本上。就像上面某些同学的例子,如果孩子没有认真的去搜索资料,那么他也不会提出除了长颈鹿以外其他动物不形成长颈的原因。
3.“玩”中做学,体验快乐
在有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们的玩就是“瞎玩”。实际上,只要老师能够合理的引导,就会使学生的“瞎玩”变成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如:在一次课余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在玩他们喜欢的折飞机活动,于是我就加入了他们的活动,我先让孩子们每个人做一只纸飞机,然后玩“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远”的游戏。通过比赛,孩子们发现有的飞机飞得远,而有点飞得非常近。“为什么飞机飞得近呢?”、“怎么让飞机飞得更远呀?”……学生们一下子自发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实验通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版
[3]实验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走进课堂——小学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