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之有效备课

作者: 卢廷权

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如何科学有效地备好一堂课,是摆在我们每位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历史教师;有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51-001

学生在学校成长的过程主要在课堂,教师专业发展体现的过程亦是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来自高效的课前准备,这对教师专业成长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有效备课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如何有效备课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做法,敬供参考。

一、吃透教材

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认真通读钻研教材,这是备课的第一步骤。具体的要求有下面几点:1.不放过教材中每一个细节问题。例①中国古代第一次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抗击秦王朝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竿上的“旗帜”是用麻织的,而不是棉布,这样的小细节应向学生说明清楚;例②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不能笼统称为“二七”大罢工;例③1919年“五四”运动,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为何不用“集会”等等;2.要挖掘教材当中的潜台词。例①《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其中“现存”说明以前可能有过,“最完整”说明以前有过片段;3.要注意教材当中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到明末思想家时,要想到清朝思想家,同时还要兼顾到同时代的思想家。

二、处理教材

教师处理教材就好比导演处理剧本一样。一名教师成熟与否,就看他对教材处理是否适当,教材不经认真细致的处理,也就只能是蜻蜓点水、照本宣科。如何处理好教材,有三点要求:1.适当补充。例①《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课,可适当补充“胡桃木”、“胡萝卜”、“胡琴”,为何都要带“胡”字;例②美国独立战场“莱克星顿枪声”,教材中没有的一句话:坚守阵地,在敌人开枪前,我们不打第一枪,若有人硬要引起战争,那就让战争从这里开始吧。授课中补充这一句,说明了这一场战争的性质和它的重大意义;例③保路运动,为何四川最为激烈,四川是“抽租之股”百分抽三,而且是强制性的,大小地主均成为股东,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遭到人民和中小地主的强烈的反对;例④在讲“阿拉伯文化”时,可补充日本古代贵族从四十岁才开始读书识字,他们鄙视文化,以会写自己的名字为荣,以日耳曼文化相比较,来衬托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以及阿拉伯文化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合理见解。例如:讲十月革命,攻占冬宫过程不必细讲,只要讲冬宫有1005个房间,有117个台阶,—个—个台阶,一间一间房占领,战斗十分艰巨激烈,可以说十月革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最后一句话,加上了教师的合理见解。3.调整顺序。在授课过程中,有时需要合理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时间顺序,来强化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形成整体性知识体系。

三、突出重点

即把握教材的主次、轻重、详略。1.选准重点。熟悉教材,分析教材、找准重点;2.推敲课题。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重点是“形成”二字;3.揣摩词语。例①“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例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4.注重图示;5.重复。必要的重复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深化课堂教学。

四、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有以下几个要求:1.找准难点(特别是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师定的难点,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如①原始社会中无文字,后来人们是如何知道当时情况的,这是难点;②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内容,如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危机中纽约股市下跌问题,以及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中的“世界体系问题”;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如测量子午线问题;④不是一两节课、一两本书所能解决和说清的问题,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要讲完近代史,才能得出结论。2.突破难点。①多方化解;②重点强化;③难点化解。如讲“五代十国”一课时,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看幻灯图片,编顺口溜,补充史料等进行诠释教材,突破难点。

五、胸中有人

即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吃透学生,要调查学生,想到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讲清、讲透知识点。如讲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兴民权,这里的“民”指的是什么人?什么阶层?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里的“民”不是指民众,而是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强烈愿望,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在思想上起了启蒙作用。通过知识传授,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教师“神入”

即教师必须全神贯注进入角色,置身于历史事件的氛围和情景之中,通过教师出神入化的讲解,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师生游历于教材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如“岳飞抗金”,800年后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跪像,遭万人唾骂;如一品大学士徐光启,一身正气,“盖棺论定后人评说”等。通过历史事件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怀,使学生受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

七、写点教后感

教学后记也称教后记,就是对授课后所做的回顾、审视和反思。知识在于积累,经验在于总结,在“教”与“学”过程中,既要总结“得”,又要吸取“失”,这样,对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将是大有裨益的。积累点点滴滴,就能通向成功的大道。

八、功在课外

应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只有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收集,才能把一系列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讲透。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说过:如果要出诗,功夫在诗外。如讲林则徐为官清廉,只要讲清“三个一”,一张船票、一张告示、一封家书,教师既教得通俗易懂,学生又学得心领神会,林则徐清正廉洁的形象,就能一览无余,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备课对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多么的重要。精心备课,功在课前,认真上课,力在课上,这是我们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向45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注重积累,在如何更有效的备课上,再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