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打开思维之门
作者: 卢静芬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开思维之门,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人,是每个数学老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打开; 思维之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05-001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以下几点见解。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这样的情境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有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可以故设障碍。学生越过了这个障碍,其思维能力就可向前跨越一步。如在复习同类二次根式这一概念时,我给出如下选择题:
二、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把数学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合适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SS”以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项探索交流活动。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根牙签和一些木棒,我先用三根牙签搭成了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思考用同样的三根牙签还能搭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学生在经过若干次尝试后发现,不管怎样移动牙签,搭成的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它的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在经过了自己的活动得到结论后,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去思考为什么,从而进一步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用小木棒搭三角形、四边形……在活动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四边形的边长虽然固定,但它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从而知道了除三角形外,四边形等其它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在这样一种活动状态下,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由单一走向多向,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交流与探究中放飞思想,优化思维。
三、展示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思维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经过精心备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这时我们告诉学生的是成功的思维。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这成功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事实上,在某一问题的考察分析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是逐步完成的。
例如:已知:△ABC中,AD是∠A的平分线,CD⊥AD于D,M 是BC的中点。求证:DM∥AB。
分析:此题若只考虑通过证明角相等来证两直线平行,一时难以找到方法,我们的思维就会受阻,也许还会出现差错。这时候应该告诉学生要结合题目已知条件考虑其他方法。此题的特征是已知条件中有线和中点,要证的结论是平行线,这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相仿。由此自然地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从而得到解本题的如下途径:延长CD交AB于E,只须推出D是CE的中点,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受阻而出现错误,告诉学生怎样排除思维障碍,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明白思维的起点,从而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
四、引导学生反思,拓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反思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巩固,更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拓展。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讨论、交流、反思这样一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掌握和数学方法的应用。
如在讲完零指数幂的概念后,我给出了这样一题给大家讨论:已知(2a-1)a+2,求a的值。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这题很简单,今天刚介绍完零指数幂,只要指数a+2=0就可以了,于是很快有同学起来回答说a=-2,同学们都点头赞同。我在肯定了他们的思考方法时,让他们再思考一下,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答案。问题一出,同学们都紧张思考起来,反思刚才的解题过程。很快,有同学就想到了底数为1和-1的情形。当2a-1=1时,1的任何次幂都等于1,当2a-1=-1时,-1的偶数次幂也等于1,因此本题有三种情形要考虑。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对整数指数幂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掌握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将更多的新理念融于教学实践中,创设出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数学情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活动来激活思维,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思考,适时、恰当地加以引导,并通过反思来拓展思维。只有通过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