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作者: 欧蓉

摘 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常常陷入三个误区。本文试图对这三个误区进行探讨,并通过对优秀语文教师的案例分析,思考做好整体感知的途径。

关键词:整体感知; 误区; 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41-00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浑然天成。阅读自然也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观点,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揣摩写作技法。这样,当进入分析和综合阶段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既学得轻松活泼,又可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可是笔者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很多的语文课上,尤其是语文公开课中,“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仿佛成了一个“鸡肋”,无法弃之,但是又因为时间的缘故,快速扫过。老师在PPT屏幕上打上“整体感知”,然后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快速阅读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概括完,这个整体感知的环节就算是过去了,老师马上就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不禁让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难道只有在投影上打上“整体感知”的字样才代表着整体感知环节的进行?难道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就意味着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束了吗?

其实现在看来,关于整体感知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认为“整体感知就是总览课文全貌,宜速战速决”。可是我们也知道,如今中学生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在课堂上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完成预定任务决非轻易之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合理的速度只有在充分掌握学生状况、合理调配课堂环节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教师的快,只能是双边关系上的单线出击,学生或促而不动,启而不发,或草率跟进,空走过场。我们看到由于没有保证学生整体感知的充裕时间,诵读不够,揣摩不够,体味不够,课堂只成为教师和少数尖子生的对话,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又马上介入课文的段落分析、语言分析,学生由于缺乏“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往往成为“外加”的东西,于是纵然教师百般引导,学生仍不为所动,语文课兴味索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误区之二是认为“整体感知是个体阅读活动,可放手自读”。诚然,整体感知作为学习的起点,需要学生个体的阅读活动,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但如果放手自读,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或只作空泛的指导和要求,又没有检查,没有反馈,这又走入了整体感知的另一误区。整体感知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以明确的目标作为导向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师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的课文语句表层不易穿透,可以稍作诠释;有的内蕴层深厚宏富,可以指点津梁;有的课文看似散漫无章,可以帮助确立突破口;有的文章事件繁复,可以给学生几个思考题。这样学有目标,读有方法,才能逐步形成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渐进“自能读书”的境界。

误区之三是认为“整体感知只要宏观把握,不必微观分析”,即认为整体感知只需认真阅读原文一到两遍,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头脑中有个整体的框架就算达到了目的,接着便可进入下一步的“精段赏析”阶段。整体感知其实就变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迅速介入语段分析而不得不熟悉课文的手段。余老师曾在《整体阅读》一文中指出:整体阅读应该“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课文的脉络、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中的事件、课文表情达意的手法等等”。

与以上误区相反的,优秀语文教师余映潮经常用多种朗读的方法,或者是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我觉得这些方法很新鲜,也很有用,是善于学习、借鉴,是进步的捷径。

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所谓的整体感知就是要将学生带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整体感知的切入方法很多,比如归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以获得整体的感知,或者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两到三次以上)中整体感知或品味文章的整体内容、整体框架或整体形象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那么究竟如何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朗读、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就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当然要想抓整体,认真钻研教材是绝对不可少的。此外,还要在构思上下一点苦心孤诣的功夫,要用设想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来形成、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构想。

巧妙的设计需要抓住文章的突破口。

可以从标题上下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标题上做文章,既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很快进人课文,以实现整体感知。比如改造标题,就是对标题添加或缩减词语,使标题的意义更明显。

总之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这是非常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适于广大语文教师运用的一种科学的教材处理方式。从教学过程看,它以其完整性而大大优于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教师独占讲台的课堂教学;从教材处理看,它的角度小巧灵活,不像“单元教学”那样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因而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