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进步同行
作者: 杨勤摘 要:通过学习分析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性质的变化,在体育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五个“解放”进行阐述,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程标准; 创新思维; 中学生; 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42-001
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与合作等能力。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新课标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和管理者,而是学生知识发展和促进者和引导。笔者结合这次课改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以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善于做到五个“解放”。
一、善于解放学生的头脑
新课标中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逆向思维。新课标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的精神。所以教学中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给学生合适时机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积极的思考和逆向思维。例如:在障碍跑教学中,教师先不讲解示范跨栏技术,而给每位学生一次尝试的机会,跨、跳、穿越都可以,再让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和教师比赛,看谁快且动作漂亮,然后让学生思考三分钟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动作漂亮且速度快?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常教学轨道,接下来示范讲解摆动腿、起跨腿的技术,学生听得有趣,练得有劲,教学效果十分有效,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就连以前较为懒散的同学都兴趣盎然。课后老师让学生从力学的角度来考虑障碍跑的技术,积极开动脑筋,相互探讨,共同提高,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下次课选一位学生和老师再比试一次。这样既掌握了技术,也联系了其他课的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
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不能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而要多研究学生心理和兴趣,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课堂上适时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激励思维,保持思维高潮,使学生触类旁通。
二、善于解放学生的双手
新课标中要求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培养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在动手玩中学到知识,为解决实心球的投掷能力,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然后讲解实心球的投掷技术。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培养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玩中乐、乐中学。所以教师要学会掌握各种信息之间的沟通和分析综合,就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拓展个人各方面的修养,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
三、善于解放学生的嘴巴
新课标中要求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听话的学生是“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听话的学生不敢或很少提出问题,并常常压抑自己。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插嘴。插嘴是一种投入,是积极参与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态应和蔼可亲,严厉的教态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并使自己处于学生的对立面。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根据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尤其是把握好教学设计的难度和方法,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善于解放学生的空间
新课标中要求解放学生的空间,就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应试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与课本,形成了封闭的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新课标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乡土教材的生活化教学。平时,我们在讲授某些理论知识时,不妨多利用乡土材料,利用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就地取材,实地参观访问,搜集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件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面,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个“解放”过程中,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消除学生、书本、生活三者之间的界限。2.关注学生的生活兴趣,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4.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问题或问题情境。5.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6.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无论课程教材如何改,打好基础,树立“健康第一”始终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创新思维培养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文谦,苗治文.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体育学刊,2002(3)
[3]陆根宝.关于落实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J]体育教学,2002(1)
[4]潭华,李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