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

作者: 张彩玲

摘 要: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用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历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大胆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教育; 素质培养; 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68-001

历史学科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一,理清脉络,分析史实原因,驾轻就熟学习历史

教师要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例如,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化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第二,化解难点,巧妙理解,改变死记硬背法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如何教会学生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第三,更新观念,变知识传授为素质培养

在应试教育下,不少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无法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怎么改变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高分低能”的通病呢。例如我们在教授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知识的时候,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们抗日战争的前因后果,只教授学生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那么学生对抗日战争就只能达到一个浅层次的理解。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如果能结合抗战前的中日关系和两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就今天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的猖獗和中日两国之间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冲突进行系统的梳理,就可以使学生在宏观和微观、历史和现实等各个方面去把握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并使学生真正领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素质,更提高了能力。

第四,以生为本,寓情于教,师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

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第五,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例如向学生提问:“如果李自成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扫清明朝的残余势力,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思考,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只要他们的分析有道理,教师就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历史结论或权威论证。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六,结合现实,学好历史,把握时代脉搏

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

总之,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处时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正确认识,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模式化的固定结论,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好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