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新思考

作者: 周晓东

摘 要:本文就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作为教师必须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有所认识,并对数学教学过程的改革,从多种角度进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观念; 新课改; 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67-001

长期以来,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数学教学过程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学生主体主动性不够,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再如:学生独立思考不够,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层次不深、方法不当。究其原因,我发现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机械搬用改革的现成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优秀课件等),和本班学生实际结合得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自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不少教师觉得课堂花样多了好像就意味着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了,结果采用媒体进行教学,出现放而难收、收效甚微等不良局面。再次,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要注重过程教学,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表现(尤其是想法)。可是多数教师上课,希望能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处于什么状态?需要什么?却被教师忽略了。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也能成为新的教学生长点?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思路开发型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开发教学新思路。

第二,教学活动互动型、交流方式沟通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师生角色转换型、人格平等朋友型

从课程改革趋势看,数学教学应转向以生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所以教师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通过数学教学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第四,教学内容开放型、课程改革现实型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数学作业开放题,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数学教学开放性不足,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多是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所以,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开放题能使学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互不相同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训练,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深入实际大胆实践,进行课程改革。

总之,“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感慨。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我否定。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没有标准可依,没有模式可仿,又谈何容易?感性地走近学生,学生是一个猜不完的谜;理性地研究课堂,课堂是一个解不完的结。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