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本位 解读语文教学

作者: 王军

摘 要:解读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遵循儿童本位确立教学内容。

关键词:儿童本位;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89-001

纵观时下的语文课堂,不少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脱离了儿童本位,过分追求拓展延伸、超越教材,教学内容之丰富,课堂容量之庞大,让孩子应接不暇,难以招架,尤其是大型公开课教学,有愈演愈烈之势。请看下面的课堂现象:

现象一:“包罗万象”。许多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往往不由自主地将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都容纳到自己的课堂上,以至于有专家忍无可忍地站起来大声疾呼:“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需要减肥”。

现象二:“掘地三尺”。“挖呀挖”,从老师的嘴里的这句口头禅可以读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挖掘的“不遗余力”。以致一些语文课成了哲学课,那些深奥的、不合适宜的人生哲学,让听课老师发愣,让孩子迷茫。

透视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再思考。教师钻研教材,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的传授对象是儿童;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研读文本时要认真揣摩、体悟、审视。教学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立足儿童本位,解读文本内容

薛法根老师说:“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将自己当成一个儿童,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有许多独到的发现。”我们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妨也经常换一换角度, 要经常从儿童的角色来感悟文本蕴含的意蕴。要“蹲”下身子读课文,“蹲”下身子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感受文本跳动的脉搏,让自己回到了童年。而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过多地强调自我,以“己”为主,虽然设计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教案,但往往缺乏儿童视角,文本解读往往偏离儿童的实际生活,远离了儿童的情感需求,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精彩。

二、立足儿童本位,确定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迎合儿童的认知方式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字与儿童的融合。这要求我们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文本、读文本,了解儿童的需要,熟悉儿童认知世界的规律,遵循儿童独特的认知方式,寻找适合儿童“胃口”的切入点,让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情、理、意、趣,以儿童的方式走进儿童的心灵。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花儿为什么会开呢?

生1: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

生2: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的衣服最漂亮。

生3:她也长耳朵,想听小朋友唱歌。

生4:老师,您说呢?

师: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喜欢他,仰起脸,笑了!

(当老师把话说完,小朋友都笑了,那笑脸比花儿还要好看,其实,老师在课前的预设答案是:春天来了,花儿就开了。)

多么独特的认知方式,多么充满童真童趣的阅读视角呀!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独体而富有个性化的,对世界充满着奇特的想象,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一切事物都富有生命与活力,都富有情感,都会说话,他们与大自然显得那么和谐、融洽,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方式来解读儿童,解读文本,我们就会离儿童渐行渐远。

2.教学内容要适合儿童的情感需求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儿童在文本中读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责任所在。苏教版第十册《姥姥的剪纸》一文的结尾,以回忆姥姥的剪纸,作者的“心境与梦想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收尾。对儿童来说,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是最重要的,回忆姥姥的剪纸,情感是光明向上的、充满亲情的温暖,儿童既可以从中受到祖孙情深的感染,又能领悟到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为这一民间艺术所折服,这在儿童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实,文章选入教材前原来还有一段内容,讲述作者回乡探望临终前的姥姥,这段文字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只是在选入教材的时候,编者删去了一个感情凄凉的结尾。可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喜欢引用原来一段话展开教学,课堂的氛围也因此顿时凝重起来,消沉起来,生死相隔的伤感,痛失亲人的悲凉,全文的温馨和喜悦的基调将会大大削弱,这样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其实是不太适宜十一二岁的儿童的。

三、立足儿童本位,创新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度、适量地对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从而创生出新的教学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的谈话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杏林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她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她身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残疾了,从12岁就坐在轮椅上,整整坐了50年。

生:她从小就身患疾病,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师:这样的经历让她常常思考一个话题——生命是什么?她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出示)“12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我的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我曾经以为,我已经死了,我活着干什么?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

(学生自由朗读)

师:后来,在《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中,她又这样写道:(出示: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她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从这两段话中你能否读出杏林子对待生命态度的变化?

生:变得由悲观到乐观,决心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我读出了她的坚强,她还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师:是什么改变了她?让绝望中的杏林子看到了怎样的生命?

(生研读文本概况后归纳,师板书: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我”听心跳)

此环节教学,教师通过课前深度与广度研读,紧贴文本主旨,合理地创生了新的教学内容,通过与文本关键句的对比,激发了孩子的思考,进而形成新的阅读期待,学生便产生了研读文本的强烈欲望,应该说,创生新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真正以儿童为本位,挖掘、审视、整合出符合儿童需要,能真正促进儿童成长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有的使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