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学案例与片段反思

作者: 陆燕

摘 要:作者在论文中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5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90-001

一、开门见山,制作电磁铁

1.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些回形针,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吸起来?

2.演示并介绍电磁铁的做法:把一根导线按同一方向均匀、紧密地缠绕在铁钉上。接通电源,你观察到什么?把电源切断,你又观察到什么?

3.讲述:我们把这个神奇的装置叫做电磁铁。介绍电磁铁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板书:铁芯、线圈、电池)

4.交流:想不想自己做个电磁铁?那我们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5.谈话:从材料盒里选择材料做一个电磁铁,并且数一数你们的电磁铁能吸起多少个回形针。

6.学生分组做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

8.展示:请吸的最多的小组到前面展示

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谈话:每个组吸的回形针数量都不一样,这说明电磁铁的磁力是有大小的?

2.引导假设:那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3.提问: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去验证呢?

4.小组讨论:要验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怎么做?

5.全班交流,师生互相补充。

6.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填法。

7.讲述:各组选择其中一个因素来验证,最后全班分享实验的结果。

8.分组选择研究的因素领取实验表格。

9.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10.全班交流汇总实验结论。

三、课堂延伸:

谈话:如果请你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磁力尽可能大的电磁铁,你们打算怎么做?

片段反思:片段之一 ——超出预设

师: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与电池电量。学生2:与线圈圈数。学生3:与线圈长短。学生4:与铁芯大小。

反思:在上这课之前,我自以为对孩子们可能提出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假设做了充分的预设,从铁芯方面说无非只有长短和粗细这两种变量,从线圈方面说也只有长短、粗细、圈数这三种变量,从电池来说更简单只有电池节数多少这一种情况。上课的时候我带着这六种变量所需的材料走进了教室。前五个孩子的假设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内,当时我还有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暗喜心理。不过接下来出现假设都在我的意料之外,但孩子们的每一种假设都是合理的。虽然课堂上因为这超出预设的假设我心里感到了一丝意外,甚至慌乱,但这些假设却是孩子们智慧的闪耀,也提醒着我永远不可低估学生。

片段之二——实验记录表的变更

[表一]实验记录表

我们的假设: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有关。

我们还需要的材料:

实验设计:

我们的分工:

我们的实验结论:

[表二]实验记录表

我们的假设: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有关。 ,磁力越大。

实验中保持不同的条件:

实验中保持相同的条件:

我们还需要的材料:

我们的结论:

反思:

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实验记录表[表一],课上使用时发现有这么几个不足之处:

1.记录表太繁琐;2.教师在课前准备中每个小组分发了一套制作电磁铁的材料,课上各组根据选择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另从讲台上选取材料进行实验,所以实验记录表中设计了还需要的材料这一栏,但在记录表中出现在实验设计前学生还没有明确不同条件的对比,所以也无法预知还需要的材料;3.记录表中对比实验只记录一次结果,显然一次结果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4.学生在填写实验中的分工这一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此,重新设计了[表二]。

片段之三——冷场的汇报

师:刚刚同学们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不同的假设,下面请你们小组内讨论选择一种你们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研究。

生分组选择、实验探究。(全班共分成十组,大致各个假设有一个组进行研究。)(汇报过程)

师:现在请每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个因素,实验的结果怎样?其他小组可以提出你们的看法。

生进行分组汇报。(轮到汇报的小组热情高涨,其他组漠不关心。)

反思:汇报过程的冷场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本以为孩子们为了验证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定会怀着莫大的好奇去认真倾听其他组的汇报,并对汇报的结果进行质疑或肯定。但在课堂上实施时,学生只对本组的实验结果有直接的感知。对于其他的实验过程,他们完全是一个“局外人”,对于其他组得出的实验结果只能是听之任之。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但有效性呢?是否在上完本课之后,学生对之前提出的各种假设都得到了解答呢?如果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先让学生就其中一个变量进行全班讨论,并且全班共同实验研究此变量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他变量进行研究,并且在汇报时不仅汇报实验的结果,把实验的过程也进行汇报,就能让学生们互相信任彼此的实验结果,达到分组实验、全班共享的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90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