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化学课堂教学
作者: 全光洙摘 要: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如何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字: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09-001
我校是一所国际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的生源是参加中考的普通毕业生,还招收部分择校后的“线下生”,学生进校时的化学成绩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教学质量,在不同专业的班级实施化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不同途径,以达到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因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进行。化学教学质量要提高,面对不同层次要求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孔子教人,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因材施教思想,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层次学生都充分发展的目的。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几点着重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
2.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提出运用旧知识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按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讨论、探索的过程,帮助他们解惑释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所学知识规律化、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纳入知识结构的体系。
4.加强习题练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以后,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生,主要是通过做练习题来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点拨和学生的勤练来实现的。比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中,一开始就提问学生:“碳酸钠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学生回答:“显中性。”我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实验,全体学生感到惊奇,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再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指点他们思考、探索、讨论、表达,师生共同活动,运用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分析了水解的原理,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突出了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水解的本质?还需通过练习加以检验,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通过分析归纳,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概括出“强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水解规律。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理想。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来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根据化学科学的规律和特点。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