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教师教置于学
作者: 刘宇摘 要:本文通过对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定势的分析,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二者之间有效的分配模式。
关键词:教置于学; 学置于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43-001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尤其是师道尊严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因此,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完全占主导地位。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决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进度、决定课堂教学程序、决定作业、考核等。一句话,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中。此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把学生当成了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储存信息的仓库,其结果往往是高耗低效,事倍功半。
一、学置于教教学定势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具体表现为:
1.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自己的课外学习属于补充性质的,可有可无的。
2.学生对教师、课堂和教材的依赖。好的学生在上课前做些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笔记,如此循环。如图一所示: 图一 学置于教的过程之中
3.如此循环的机制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学生没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己的安排。今天讲什么,明天学什么,一切都有老师的安排。换句话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嵌在教师教的过程中的。
二、教置于学教学模式分析
上面我们说过,现在的定势是学是教的一部分。我们要打破这个旧定势,建立新定势。这个新定势就是把教变成学的一部分。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全部责任,教师和教学机构的职能就是对整个过程提供各色各样的支持、服务、监控、验收和承认。如图二所示:图二 教师教置于学生学的过程之中
对于立志把教变成学的一部分教师来说,他们有做不完的事。这是因为他们有了新的角色。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活词典”,只为学生讲解语言点,分析课文;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单纯语法知识灌输的过程。因而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记笔记、背单词、做试卷的吸收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当然这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有目的、有秩序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优秀的课件和介绍与大学英语相关的网络资源),引导他们用英语积极思考问题。
其次,教师的角色更多地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一堂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英语课堂上进行偷懒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声音、图像、文字,要做大量的查找、编辑、整理的工作。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还要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取舍,决定哪些信息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
三、综述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把学生推向教学活动的前沿,而教师则走在学生的后面,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智能,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置于学之中不同于学置于教之中,其根本区别在于当学置于教之中时,教师不必关心学生在做什么,只管自己教的系统性。而当教置于学之中时,教师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要了如指掌,或至少要进行监控和指导,提供帮助。同时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组织综合训练。教置于学之中最大的优点是学生不得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以及每周需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且如果自己不学,则上课时就无法参与,因为教师不再填鸭式地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操练。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自主、自发、独立学习的能力就能真正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肖川.课程发展名词·术语诠释一, 教育导刊,2002,1,上半月,第17页
[2]刘智运.学会学习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教学研究,2002,3,第21页
[3]兼章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43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