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残弱学生心理 合理进行体育教学
作者: 张杰摘取要:残弱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属于弱势群体。在体育教学中,他们表现出不喜欢运动、运动技能较差,往往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关注残弱学生心理,合理进行体育教学,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残弱学生;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49-001
一、当前残疾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自卑: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
2.孤僻、多疑:游离于集体之外,喜欢独处。
3.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由于身体原因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一味地等、靠、依附于他人,自主自立能力很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4.行为易出现偏差、好激动: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对人无礼貌。
二、残弱学生产生以上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由于感觉器官功能缺陷或损伤,产生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不足等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对于残疾学生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不知所措,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任不管,缺乏正确引导。
3.社会因素: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
4.学校因素:普通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没有从残疾学生实际出发,等同于普通教育,加重了残疾学生学习负担,压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将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5.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根据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采用适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将影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上各种原因,并不是单一发生作用的,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往往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所致。
三、合理安排残弱学生的体育课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实际上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渴望运动,追求自由,如果体育教师能主动关心他们的身心情况,向他们说明教师会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内容,让他们参加一些力能所及的锻炼,并告诉他们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对其功能的恢复将起有益的作用,教育全体同学一起关心爱护残弱学生,他们会参与活动的。
1.对于一些残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多加照顾,灵活机动。有的学生残疾只是不适宜做某些活动,在上课时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让他们干巴巴地坐在场外,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在练习。因伤的可以让他们随队旁听,理解一些动作要领,学习一些运动知识,等身体一康复,明确了动作的重难点,就能较快地掌握运动技能技巧。对残疾程度高的,不宜参加相应运动的,要多加照顾,可以让他们选择能练习的体育项目。如在学习跑跳类内容时,对于下肢残疾的同学,可以给他一个篮球,让他们拍拍球;在学习投掷类、体操类内容时,对于上肢残疾的同学,如双手抛实心球、跳山羊等,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足球,让他踢踢球,或者安排一些腰腹练习。
2.对于一些身体机能弱的学生——真心关爱,不断激励,区别对待,适当降低要求。对于肥胖、弱小或其他因素造成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在掌握某些技能技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不管怎么努力,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这些弱的学生在运动量、教学难度、练习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要区别对待,尽量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自己不是弱者。如耐久跑练习中,恰当降低运动强度,允许他们掉队;学习分腿腾越时,把纵箱改为横箱,降低难度,加强保护,使他们也能顺利完成任务。有时也可以改变教学方法,如障碍跑中,残弱学生可以不用跨越障碍而是进行直跑。当然,要求的降低,方法的改变,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做到既不打击残弱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对这些残弱学生的评价上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可以实行多元标准:一是按照教材规定标准考核,二是降低要求难度的考核,三是学习前后成绩的对比。当这些学生进步了,我们要及时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对于有一些心理障碍的残弱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参加锻炼,参与活动,享受快乐。调节心理,要从心字着手,残弱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因其特殊的原因,在比赛中,往往不受同学们的欢迎,有的甚至会遭到同学的责怪或嘲笑,对他们的自尊心是一个打击。经常这样,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有时心灵的创伤比身体的缺陷更使他们难堪。因而教师要教育大家不歧视他们,认同他们是队伍中的一员。关心爱护他们,一起游戏,共同进步,争取胜利。
以师爱、友爱来抚慰他们的心灵。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师德的要求,残弱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想得到老师的关注、鼓励和爱护。在体育课中,有许多的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竞争性,残弱学生由于他们的运动技术或学习成绩长期落后,这些客观因素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心理创伤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将严重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应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鼓励他们积极练习。我有一个学生,开始时他立定跳远不到1.2米,50米跑了10秒多,跳绳一个也不会,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同组练习,他很自卑,其他同学热火朝天在玩,他就一个人躲在角落。我发现后主动和他交流,同他一起做游戏,如在二人三腿、携绳跑等双人游戏中,我和他一起做;快速跑中,我跟在他旁边为他加油。当感受老师真心关怀的时候,他也进步了,也学会了跳绳。残弱学生更多时间是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活动,他们组成的是群体,因而要教育同学们和残弱同学做朋友,共同进步。在教学中采用一帮一,强帮弱,集体帮个体等,以友爱来感化残弱学生。久而久之,残弱学生在集体的熔炉中,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自信心也能增强,在享受愉悦和欢乐中,身心就能健康的发展。
总之,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是一个十分细致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和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关爱之心,抚慰残弱学生的身心,不要让残弱的心灵再受到创伤,让他们和大家一起健康地成长。还要求我们在体育课中用润物细无声般地温情,为这些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活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