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高建云摘 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职责,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形象、美文佳句、引申联想,艺术美感来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达成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关键词:巧用; 教材; 培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13-002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这话千真万确,我们的时代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迫切需要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套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想像力的语文教材应运而生。那么,怎样用好这套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在教学中,我紧扣教材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借助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造力是天才家才具有的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告诉我们:创造是很普遍的活动,可以说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天天都是创造之时,关键是看他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能留心自己的生活。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这种素质呢?
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讲授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悟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新编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清代作家沈复从小就善于观察,大胆想象。他之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联想。斜塔上的实验者伽利略在孩童、学生时代,就善于观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不轻信权威,热爱科学,先后在挂灯上发现单摆规律,斜塔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在天文、物理、数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现代作家老舍先生读到清朝诗人查初白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觉得很有神韵,请画家齐白石为这句诗作画。这可是个难题,齐白石先生思考了好几天,终于画好。画面上一条湍急的小溪从远山奔流而下,溪中有几只可爱的小蝌蚪在游动,画面上虽没有青蛙,但人们看到蝌蚪就会想到青蛙,溪水湍急而来,这种精妙的构思正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这些名人的创新经历,趣闻轶事,能激起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鼓励学生的新奇念头和行为,保护学生可贵的好奇心,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新氛围,慢慢地他们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二、巧用美文人佳句的美感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美文,这些文笔优美、意境深邃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美感效应。阅读这些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朱自清的《春》是写景名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在教学这课时,我让学生仔细体会画面的情境,然后每人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幅绘成图画,让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再选取画得好的图画贴在墙上,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画面,又从画面中感受文学。这样文学与艺术融于一体,使学生受到情感和艺术的熏陶,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其次,文中一些美言佳句,同样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春》的结尾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紧扣春的“新”“美”“力”描绘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品味出句子的精巧结构。然后激发学生想象,模仿文中三个比喻句,以“春”“夏”“秋”“冬”开头,抓住景物特点,仿造句子。学生兴趣盎然,个个展开奇思妙想。如“春天是花露水,香气四溢,令人陶醉;夏天是一座烧透了的砖窑,热浪翻滚,处处憋闷,处处烫手;秋天是一块金子,黄灿灿的,到处都折射出收获的气息;冬天是一个冰窟窿,处处透着彻骨的寒气。”这些富有新意的句子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巧用联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想到与之有联系的事物,最根本点是事物之间有联系点,新教材第二单元《幼时记趣》中,沈复正是由于仔细的观察蚊子的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才把蚊子想象成鹤唳云端的,这些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正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点,这给我们语文教师很多的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啥不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始呢?我在作文课上,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创新,我采用了这种方法。有一次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O”,然后启发学生讨论想象黑板上画了什么,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胶带、硬币、零、眼睛、吊环、镜子、黑洞、地球、圈套……答案五花八门,有的使我这些做老师的都不得不说:学生的想象真丰富。之后,我再启迪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作文。这次作文获得了意外的成功,樊晓清的作文《美丽的知识黑洞》获得了全国大幻想征文二等奖。初次尝到了甜头,以后几次作文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先后以“选择”“宽容”“音乐”为话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使学生的联想独特新奇,写出极富创造性的想象作文来。
四、巧借艺术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内容成为激发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方法。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来召唤学生进行艺术创造,从而赋予作品更新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如能充分发掘艺术空白,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1.填白法
第六单元的《七颗钻石》中有许多艺术空白:①小姑娘累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时,罐子里竟装满了水,是谁帮助她装满水的呢?②小姑娘做了一个梦,她会梦见什么呢?③小姑娘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喝的时候,门外突然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假如小姑娘就是你,你会怎样呢?……
我在教学“小姑娘做梦”这一空白时,采用填白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让学生填空。有学生想的是一个“好梦”,小姑娘找到了水,一家人欢快无比,有的学生想的是一个“噩梦”,小姑娘找不到水,一家人的命运悲惨……
2.拓展法
我在教学沈从文《端午日》时,文中描绘湘风谷“追鸭子”这一情节比较简略,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将这一情节绘声绘色的描述一番,然后分组交流,代表上台朗读优秀习作。
这些经过学生创新拓展的作文真得能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
3.补白法
对课文进行延伸想象。语文教材第五册《窗》这篇小说的文尾: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后,看到窗外却是一堵光秃秃的一堵墙,他的心里能想些什么呢?紧扣这一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写作迁移,假如自己就是不靠窗的病人看到此景会想什么?用一段心理描写来延伸空白。学生在深刻理解了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写作非常成功,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推开窗户,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我愕然了,内心惭愧无比,是我玷污了一颗纯洁的心,相比之下我是那么的自私,那么的卑鄙、肮脏,如果生命可以交换的话,我情愿以我肮脏的生命去换取他那对洁生命的再生……”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当然,仅这些还远远不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在于平时的锲而不舍,良好的创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