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王广付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恰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有效、高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35-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社会新兴事物不断涌现,社会意识形态不停转变,父母长辈娇惯溺爱,都使当今青少年的自理能力逐步下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在发生改变。一些青少年遇到困难不知所措,遭遇挫折一蹶不振,缺乏自主自觉意识,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心理障碍,需要我们去思考、帮助、解决。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1.挖掘教材,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二数学“无理数”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贡献及其弟子希勃索斯的命运等相关的数学史。再如:初三数学的“圆”一节中,我们可以组织讨论“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总结答案,比直接的、空洞的说教“一中同长”要有力得多。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祖冲之、祖 的生平以及他们对圆周率的计算,介绍我国的这项令世人瞩目的数学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发展变迁,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2.感受数学美,陶冶情操
数学美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从而激发起青少年学习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遂含蓄又充满理性。如:初中数学中的对称方程组,其形式上具有对称性,其解也具有严格的对称性。再如:我们熟知的“布丰投针”法求圆周率,也是数学中的一种巧合的、内在关联的美。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鉴赏、体会丰富的数学美,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唤起学生积极健康心理。
二、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1.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更新观念,就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服务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课堂上气氛民主,学生才能放开胆子,消除心理负担,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的调动。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投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的情境,在谐悦中锻造自己的灵魂,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教师的教更能为学生接受,努力做到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2.赞扬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当我们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赞扬时,通常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对待学生,我们也应该学会赞美、激励。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他们整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才更浓厚。当然,我们的表扬应当形式多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值得赞美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甚至改变他的一生。
三、倡导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勇于竞争与善于合作的精神是创新人格特征的表现。合作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还体现出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因此也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任务为载体,以团体评价机制为保障,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保证了组内长远的参与性与互补性。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人的态度,即他人是我获得信息的源泉,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发展进步打下了一个必备的基础。从小培养学生合群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方法,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今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1.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符合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特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共处。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难点,得到赞许,教师从学生的合作中发现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并创造小组展示的机会,强调小组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收获,久而久之,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逐渐产生,学生便主动学习交流,伙伴之间更加亲密,团结一致与他人合作的观念在他们的内心渐渐塑造起来。教学初中的有理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等代数式的计算及方程(组)的解法时,学生总是觉得很枯燥,可采用小组比赛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题的正确率。
2.大胆的想象、创造增强自信
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创新。在相互讨论启发中,思维不断的碰撞,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对他们的表现积极鼓励。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成才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大胆的创造与想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强了自信心,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3.磨炼意志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由创新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阻碍。这时教师除了在技术上给予帮助,还要在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勇于挑战,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必然就会向着前进的道路迈进,从中也磨练了他们的坚定意志。
正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上述心理活动特征,所以引起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要求我们去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策略。在此方面工作,仍只是“管中窥豹”,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待于我们深入的探索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