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过程中的审题技巧例谈

作者: 张黎明

摘 要:近年来,中考中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强调能力水平、运用水平、化学素养的考查,试题阅读量大、情境真实,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审题和答题出现了较大的困难,本文就如何在考试中审好题、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考; 审题方法; 审题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36-002

美丽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每年送走一批批的毕业生,反思这几年教学成果,有的平时成绩非常优秀,但中考中成绩不尽如人意。我深深地感悟到:“学生在课堂中首先应注意知识的积累,但中考过程中耐心细致的审题也显得非常重要。”,提高了审题能力,就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下面就结合苏州中考题浅析几种审题的方法供参考。

一、考试中如何审好题

1.审题的基本方法是:首先要明确此题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思考需要用什么知识点来解决此问题。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楚问题就进行演算。很多学生审题不细,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总是题还没读完、没分析透彻或没读懂题意就解题,使自己的水平不能正常发挥,那就更可惜了。所以做题时要细心读题、审题,深挖细找,抓住关键,找准问题的突破口。

例.(09)27.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石灰石样品研成粉末,然后取一定量的石灰石粉末与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假设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和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滤渣质量的数据如下表:

(1)该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 (结果精确到0.1%)。

(2)引起三次实验数据差异的操作原因可能是: 。

(3)若利用题(1)的结果,煅烧100t这种石灰石,理论上最多能得到氧化钙多少吨?(结果精确到0.1t)

本题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有关化学计算的简单综合。具体包括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和生物的计算(杂质不参加反应);突出考查观察能力(观察数据表与坐标图)、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自学能力(获取和应用信息)。通过观察题目给出的数据表,审题中一定要抓住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平均值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只要考虑到数学上平均的含义和通过简单方程的求算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答案。另外审题过程中明确前面要求利用表格内数据的计算是以盐酸过量为前提的,保证了试样中碳酸钙的充分反应。再分析引起三次实验数据差异的实验操作可能原因,只要不紧张,也能很快得出合理答案,最后利用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平均值,要求计算煅烧100t这种石灰石理论上最多能得到多少吨氧化钙。结果不要忘记细心读题:结果精确到0.1%、结果精确到0.1t这两个细节。

审题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考试是从审题开始的,迅速、正确的读懂题意是解题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分析题目的整体结构,找好解题的切入点,对解题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设计,再落笔解题,如思维遇阻,马上调整方法,解综合题需要化学概念、典型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有审题的方法、需要有逻辑思维的程序,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融会贯通。还要保证计算准确,甚至能巧解巧算。

2.审题时咬文嚼字,弄清楚语意,不要错审关键字,千万不要忽视括号里的文字、着重号这样的标点符号,有些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它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关键字多与化学学科有关,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常见关键字有:最、不能、只、还、加热一段时间、完全、错误的等。审题时圈画关键词,可以用铅笔在审题时把重要的句子或关键字词画上,有些题甚至要二次审题,确保不马虎。

在选择题中尤为明显,有多少同学在考试时没有看清楚这些关键词失分而扼腕叹息。我统计了一下,在2010年苏州化学中考中有八处加了着重号。

例.(09)29.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体积。

试填空。

(1)该发生装置可以制备初中化学常见的 气体(填写化学式)。

(2)图示装置对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 。

(3)利用该装置测得反应生成气体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主要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简答时第一题都不会失分,而下面两题就有困难了。在苏州市的中考题中有着重号的关键词一定要看清楚:第(2)题中只要填写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在题中只要围绕状态和条件答题那就不会错了。第(3)题中考虑气体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流下的水也占据了一定的体积。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并不难,但是不少学生都丢分了,什么原因呢?考生在审题时首先要看清题意,明确要求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掘题中文字所提示的有用信息;考生需注意关键词和一些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关键字眼。有些问题里可能隐含已知条件,千万不要漏审,导致出现误判。为了增加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题中有些条件没有明确表达,设置隐含条件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深入挖掘,仔细分析就能揭示问题的实质。

3.从中考阅卷的情况看,因为化学中考题有许多是新改编的题或创编的题,因此答题时,要把所有的题都当成全新的题看待,避免惯性思维。

例.(08)21.(5)将锌粉与氯化银的悬浊液混合充分搅拌,可以生成银和锌盐 ,该反应属于 反应类型。

该题可能受到我们平时的影响,金属与盐的置换强调必须盐溶液才可以置换,而氯化银不溶水,而考试时很多同学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敢作出正确的判断。

该题可能受到我们平时的影响,金属与盐的置换强调必须盐溶液才可以置换,而氯化银不溶水,而考试时很多同学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敢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审题能力培养对策

当然在考试时表现的审题能力,应依靠平时的训练,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提一些看法。

1.要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为了达到“快、准、巧”的目标,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教学中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物质、抽象的化学概念、繁杂的化学现象等整合、归纳、提升为化学观念、观点。平时注重考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自然各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审题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2.要注意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场上水平能否正常发挥。每次模拟考试就是为了锻炼考生的心理素质。同学们平时就要有意培养自己认真仔细、顽强坚韧的品格。有的同学难题答不好,题目容易时还是考不好,这就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面对简单题,得意忘形,粗心大意,白白丢分,这是同学们最易犯的毛病。中考考主观题一般是信息源多、信息类型多、信息的加工方式多,考生看完题后经常说“不知道在说什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引导学生不要烦燥,一定要找到题目要我干什么。

3.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审题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评讲练习对学生也有审题能力培养,但到了考试,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是很差,题目看得不仔细,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失分较多,分析原因是上课的时候按照老师的思路,觉得自己很快会明白试题的意图,但到考试时,自己就想不到了。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也有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问题就出在“按照你的思路”,那叫包办代替,准确说没有让学生审题能力得到真正培养。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老师讲几个题目就了事,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解题过程慢慢体会与总结,把学生因误审题引起的错误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整理后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出错的原因由于审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审题的意识。否则提高审题能力还是句空话!

战争,体现实力和谋略,考试像战争,实力是平时知识的积累,谋略是考试的技巧,而审题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朱嘉泰,李俊.化学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魏书生.中学生实用学习法【M】.沈阳:沈阳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6,113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