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 颜利珠

摘 要:一节成功的科学课,能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周围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认真思考,继而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最后解决问题。

关键词:色散; 凸透镜; 课堂意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41-001

一节成功的科学课,能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周围遇到的各种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认真思考,继而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最后解决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思维比较感性,所以我认为从生活中取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能使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途径。

在讲授光的色散这一节时,我曾提到自然界中彩虹的形成是典型的光的色散现象。快下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老师,彩虹为什么是弧形的?”我的脑子里立刻呈现出了“呈弧形”的彩虹的美丽景色。这个学生真不错,我看彩虹那么多年,竟然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啊,为什么是弧形的彩色光带呢?对学生来说,理解彩色光带是容易的。因为学生刚刚学了光的色散,知道是由于太阳光被分解成了七种单色光的缘故。至于为什么是弧形的,仅凭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是无法理解的。小水珠能否被看成是凸透镜,凸透镜是否具有“分解光”的特性,学生如果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对我接下来讲授凸透镜成像规律也将大有帮助。于是我把这个球踢回给学生,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希望他们能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专家的方法搞清楚并验证。

“水滴”……“凸透镜”……“光”……“分解”……课后,我的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思考着这几个词,拼命地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午几位学生来找我研究,也提到了水滴和凸透镜的相似之处。阳光很好,我们决定先做“光的分解”实验。实验很成功,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水滴毕竟不是三棱镜,一个学生拿出一个凸透镜,无目的地举着它四处张望。看了一会,目标落到了远处的屋檐上。突然,他惊喜地叫了一声,“老师,屋檐弯了,而且好像边缘部分也有七色的光”,我们举着凸透镜顺着他的方向望去,果然如此。“我们再看看别的地方”,于是,我们举着凸透镜,看远处的墙沿、架子……凡是能在眼前的凸透镜中形成平行入射光线的物体,我们都作为目标仔细观察。

“老师,凸透镜能使光线发生弯折,好像也能分解光!”几个学生兴奋地说。终于,“彩虹为什么是弧形的彩色光带?”通过我们的实验,能够作出解释了。

众所周知,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并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青、紫这七种颜色,而凸透镜实质上可看成是由许多小三棱镜组合而成。因此凸透镜也具有三棱镜的特点,而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雨后天空布满了无数的小水滴,形成了一面面的凸透镜,凸透镜能够使平行入射的光线发生弯折,也能将光分解成七色。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得到了解决,学生们既巩固了光的色散知识,又为下面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下了基础,真是一举两得。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意外”,天然的教学情境,精彩的课堂生成点

课堂中出现了意外,该由谁来“平息”这场意外呢?也许课堂意外的产生有不少缘由,它的处理也因具体情况而千变万化,很多时候得依靠老师高超的教育教学机智。但有时候是不是可以把意外交给学生来处理,让他们在思考中“平息”意外呢?教学之初本以为这个谜底将由我来揭开,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完美的解决,他们寻求真理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抓住了彩虹是弯曲的这一事实,将一次没有预想到的小意外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历了一次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建立假设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进行深入探索的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彩虹弯曲的原因,并初步理解凸透镜能使光线发生弯折的原理。这种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远比教师的反复教授更为生动,更为深刻,甚至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意外”,使教学因“祸”得福

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以坦然的心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实际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等的变化也会发生意外。只有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才能能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既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设计,应因地制宜,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科学具有的强烈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我们应相信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并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眼睛,在初中科学的探究性教学中表现得更是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初中科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陈欢庆编著.创造力开发教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