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反思”教学

作者: 张华伟

摘 要: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先进的理论,培养和增强反思能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通过教学态度、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策略(方法)、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使教师“学会教学”并形成教学模式;通过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从而形成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反思教学态度; 行为; 策略; 设计; 评价; 反思学生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44-002

教师的“教法”本身就包含着教会学生学习之法、创造之法等。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就必须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找出解决的办法,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艺术不断创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是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强调教师要通过日常的教学反思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因此发生了由关注“教”到关注“学”的重点的转移,这必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学校也不再只是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的工作水平,而是通过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的整体提高。

那么什么是反思教学呢?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也就是要求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每节课、每一章节教学结束后,要求教师对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通过反思教学,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分析,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有利于捕捉教学“灵感”改进教学方法,并积极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教师“学会教学”并形成教学模式。由此可见,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市深入地展开,随着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师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英语教师也是如此。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努力进行反思性教学,把自己锻炼成反思型、批判型的英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英语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努力学习先进的理论,培养和增强反思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遽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这是要有教学反思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呢?要知道教育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反思的依据就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又怎能进行反思性教学呢?我曾经设计这样一堂公开课——《Christmas Day》。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调查一下本地区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如何过圣诞节,并指导学生查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其他国家过圣诞节的习俗。因为大家预习得充分,所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了许多内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公开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我这样考虑是受益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理论。

当然,除了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外,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教师的英语素养,这也是一个反思型教师必须做到的。

二、反思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我觉得教学过程的反思,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及时反馈调控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否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平等、融洽、和谐,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手段是否做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的有机整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实践和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交流与互动,教师是否关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等等,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2.反思教学策略(方法)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英语教学,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我认为可以采用“复背”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背诵熟记一些优秀篇目,丰富学生的英语素养。具体做法可以这样:一是复背的材料要精选;二是复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复背的过程纳入课堂;四是集中时间进行复背训练;五是开展背诵竞赛,寓“背”于乐,及时做好复背情况的反馈。从学生的收获来看,选取抓好复背的教学策略,的确有利于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读写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3.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应着眼于以下几点:(1)是否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2)是否重视了新知识的生成过程;(3)是否关注了学生和生活世界;(4)是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了;(5)是否最大程度地挖掘了教材。总之,整个学习过程都要围绕关注每一个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展开。

三、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设计(准备)与课后的教学评价。体现在教案上也就是要有“课前准备”、“课后总结、补充(课后追记)”这几块。

教学设计相对而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是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设想,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教师要反思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教学设计等等。例如,在反思教学设计时,我常常要罗列反思的项目:如需要给学生讲解的关键概念到位了吗?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对学生是否适度?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接受吗?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哪些因素会影响课的效果?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教学评价一直是英语教学改革的瓶颈,如何完善英语教学评价、建构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方案,这种包括教与学在内的评价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人才观。新的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最新颁布评价方案,都强调教学的评价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例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是仅仅看学生理解了哪些词,会读那些字,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积累了哪些谚语、获得了哪些感悟等。同时评价可以是一种定量的评价,可以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价,也可以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这样看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一个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了。一个教师如果能及时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话,那么他的教学能力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中也必然有所作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