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注重“激趣”与“启思”

作者: 宋秋珍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激趣”与“启思”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既要运用多样化的“激趣”手段,打造趣味的课堂,又要运用多样化的“启思”策略,打造灵动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 “激趣”; “启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47-002

初中语文课的“激趣”与“启思”,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激趣”与“启思”,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如果一味强调“激趣”,那么会导致在表面的热闹中削弱语文思维的训练。只有“激趣”与“启思”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运用多样化的“激趣”手段,打造趣味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趣味课堂。

1.趣味的课堂应当以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基础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在语文课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实现。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进行社会理想教育,而且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语文知识在青年一代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语文)知识的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并产生高雅的趣味感。

2.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新课导入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笔者常用的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媒体导入等等。尤其是多媒体导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在上《苏州园林》时,由于考虑到去过苏州看过苏州园林的学生不多,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先从实地拍回录像,又上网查阅资料,按课文思路认真做好整洁美观的PPT。课堂教学中,利用PPT辅助教学,非常直观生动,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3.趣味的课堂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打造

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愿意探索,语文课堂上寓教于乐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等等,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课文,都可以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如果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就能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语文课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这样不但能促进直观理解,收到加深认识和理解的效果,而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外,如在语文课上开展辩论、知识竞赛等,尤其能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就“菲利普夫妇该不该躲开于勒”这一论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其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更好地理解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4.趣味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变式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如进行《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文言文教学,一般学生会感觉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上稍加改变,如通过与历史典故学习相结合的手段,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实施师生角色的互换,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通常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有意地注错音、写错字,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当场进行批改,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另外,有经验的老师每学期都会开放两篇课文,请学生为全班同学上课。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组成智囊团集体备课。有的备课前还作问卷调查,写出详细教案,制成精美的PPT。课堂教学有板有眼,导入、转接、总结、作业都齐备,还有小组讨论等,课堂上兴味盎然,学生参与度得到极大提高。

二、运用多样化的“启思”策略,打造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堂要真正焕发生命活力,除了要具有趣味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高度重视“启思”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在灵动的语文课堂上发展语文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1.运用“巧设悬念”进行启思

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背影》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具体细致地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于是,学生的思维动能就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2.拨动“心灵的琴弦”进行启思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所以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分析这句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杜甫是因为自己茅草屋上的茅草全被秋风卷光,所以他要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吗?

其实不然,因为随之而来的恰恰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的最后一段,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仁人之心”,在指导背诵时,要帮助学生注意体会诗人这种博大的胸怀。

3.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启思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以《故乡》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可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而中年闰土是“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什么原因呢?完全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

4.运用“设疑和释疑”进行启思

就是要在教学中尽力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让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语文学习具有探究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一是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二是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三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就能够为灵动的语文课堂增加智慧的亮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