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境创设 促进有效学习

作者: 赵木根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乐学、会学、好学,有效的情境能提高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一节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教师不光在导入过程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在探究新知、巩固新知、提高拓展等环节方面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 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51-002

现实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始的导入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学生新知的探究、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情境创设,既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又忽略了情境的导向作用。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曾经说过,好的“情境设置”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的情境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内容有吸引力,学习有趣而有意义,真实而有价值,既为新知的探求引发动力支持,又提供背景支持。所以,这个导入情境愚以为应该是一个真实、有趣的小故事,有浓浓的生活味,有强烈的现实感,有充足的趣味性。

1.呈现生活情境,以“真”引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如果先呈现生活情境,再提出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实而有价值。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一课,教师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设计“大象今天过生日,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的导入情境,一句话不仅把小朋友带入了“过生日”的情境中,又把学生引入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数学思考中。小学阶段类似这样的生活情境很多,如“认识小数”的购物情境,“加法和减法”的图书借阅情境等,这些生活情境的呈现,都能起到以真博趣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如六年级《数学(下册)》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索导入,“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出示,意在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主地提出猜想,产生“验证”的欲望,同样在同册教材中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等课的导入,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博思。

3.展示“盛典”情境,以“奇”引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当前的国家大事,利用网络素材,创设“盛典”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数学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数”,教师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某一个体育场馆图片,让学生猜想“这个场馆能坐多少人?”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千米”,出示“上海世博园”的平面图,“算一算世博园有多大?”这样的导入既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当然,导入情境的途径很多,如音乐渲染情境、实物演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总之要达到让学生“一见就惊,不敢弃去”的效果,才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无论是国内学者所说,有效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还是国外学者所说,“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他们共同的见解:数学教学只有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体验情感与价值。

1.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中包括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而这些规律的探究,需要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观察比较,领悟其规律性的东西。如:周期性规律、运算律、商不变规律、比例的性质的发现,平行与相交的认识等,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组算式、数据或图形。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找到规律性的内容,从而归纳、抽象出其本质特性。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使学生经历获得新知的全过程。如一年级(上册)的摆一摆,体会3比5少几。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分一分,“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三年级(上册)“千克与克”的认识,“称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拎一拎”,感受1千克的质量。四年级(上册)认识“角”,“把两张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纸条”,感受不同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关系。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用三根小棒围一围,感受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剪、移、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以此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五年级(下册)的圆周长,通过量一量圆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从而体会圆周率的含义等等,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

3.交流发言,厘清规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是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间不同的想法得以呈现和碰撞,交流还可以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产生新的想法。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观察“3:6=2:4,2:4= 3:6,3:2=6:4,2:3=4:6”四个比例式,从中发现规律,然后,在学生的交流中,不外乎以下几种发现:由4个相同数字组成的比例式,(1)等号左右两个比的比值相等;(2)等号左右两个比前项与后项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3)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显然学生们的几种发现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交流后,通过学生讨论、争辩,引导学生明确第(3)条是最新颖、最有实用价值、也是本节课所要探究的规律。通过交流与争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与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将已学的知识梳理一遍,(下转第78页)

(上接第51页)起到了复习、重组的作用。

三、创设练习情境,让学生境过思迁

练习是知识巩固、技能习得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主要形式,但有些练习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来完成,所以教师在数学设计中,也要创设练习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1.练习与交流相结合,发展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教材编写中,练习有口头练习,有笔头练习,有动手操作等。对于一些口头练习,教师要给予时间上的保证。如:“先估一下,商是几位数,然后计算”,“先填一填,再比较每组算式”,“下列计算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等这些练习,教师必须先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组织交流,集思广益。一方面,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发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能尽早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2.操作与交流相结合,发展学生思维

动手操作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更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再现、应用、拓展的过程。小学阶段有好多练习设计,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用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看看它的正面、上面、侧面分别是什么样的?”这一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而且为学生架设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桥梁,发展了空间观念。再如:六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剪一剪(侧面展开图),再折一折,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开展有关数学问题的社会调查,也是小学生作业的一种形式,学生一般都很乐意去做。如:回家去找一找冰箱、电视机的包装盒,注意它们的规格尺寸,算一算它们的体积。到附近银行调查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银行利率。到社区去,统计一下居民拥有电脑、电视的普及率等等,这些活动教师往往忽视,相反,这些活动的参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很有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匪浅。

有人说:“情境是数学课堂的绿洲”。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重生纯真的情感和敏锐的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主体的感染时空,使学生在这个时空中遨游畅想、探究发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