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

作者: 章欣乐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中普遍运用。特别是在小班,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53-001

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的科学课中因为分组不合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低下,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通过总结,我认为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小组分组不科学,造成了小组间学习效率的不均衡

科学课的分组,最常见的就是让邻近座位的四个同学随机组成一个小组,因为分组的随机性,使得小组成员的素质不一。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普遍较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小组讨论时大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人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实验时,大家哄抢器材,互不相让,造成部分实验器材的紧张或浪费。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普遍较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如在小组讨论时学生之间相互“谦虚”,谁也不愿发言,还有的小组借题发挥,开始哄闹;在小组实验时,大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到了交流汇报时,小组内学生互相推诿,无人总结汇报。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差距较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如小组讨论时只有一两个同学在说,其他同学一言不发,心不在焉地“陪聊”;而小组实验时,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独自完成了本组实验,而其他学生沦为“看客”或仅部分参与。久而久之,形成了小组间学习效率的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造成了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小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一些学生在小组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责任。在小组讨论、实验中,他们因为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强而获得了较多的参与机会,成为小组中的活跃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另一部分学生因为不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差而处于从属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失去了动手、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成为“看客”。正是因为小组内缺乏明确的分工,才造成了小组内学生不能各司其职、团结合作,使得小组内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是毫无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

1.合理分组,均衡小组间的学习效率

要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首要前提。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性格、智力水平、表达能力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分组。

1.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各小组处于同一水平的竞争起点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学习层次不一的学生。让组内成员之间能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也使得组间竞争变得公平、合理。

1.2组内同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据学习需要,可进行同质分组。如课外合作研究、论文小组、发明小组等,这样组合既有利于能力强的学生相互合作对更高、更难的知识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将兴趣爱好一致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潜能。

1.3灵活分组

小组内的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合作疲劳”,所以教师可以灵活调整小组成员,如果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互动,那也就等于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如我在教学《呼吸和循环》一课时,我将男生分为一组,女生分为一组,分别测量各自平静时、活动后、活动十分钟后的呼吸与心跳,之后小组之间相互比较数据。这时,男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应该和女生不一样,他们认为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应该更快。可测量的结果令许多男生感到吃惊,通过数据比较,他们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呼吸与心跳相差并不大。这节课,我利用了学生们普遍认为男、女生应该存在着身体素质上的差异,而巧妙的把男女生分开组队,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活动中,他们认真记录数据,汇报时他们踊跃发言,认真总结。

2.明确分工,提高小组内的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在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所以,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必须要让组内每一个成员承担相应的职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小组内的一分子,是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员。我在实际教学中,先让每个小组选举小组长,负责组织活动,安排任务;其他成员则分别担任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角色,角色分工以学生主动申报为前提,组内商量后决定的。当然,每次合作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

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性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例如,在教学《滑轮》《轮轴》等实验课时,小组内组长领取材料后,根据组员不同的特点安排他们分别负责组装滑轮、拉动重物、读数据、记录数据等任务。在涉及需要学生事先搜集资料的一些阅读课中,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可在组长安排下各自承担不同方面的搜集任务,而后再在课内加以汇总,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华彬.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和学新. 小班化教育探索.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9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课程·教材·教法, 2005.1

[4]马益珍.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实施策略.实验通讯,2005.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