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
作者: 李勋根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从而进一步开放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前提; 基础; 时机;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61-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因此,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从而进一步开放小学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课堂开放的前提
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事先有无准备,其效果会大相径庭。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有的必须让学生做好“预习”——事先自主选择搜集相关信息。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东方明珠》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运用不同方法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信息。他们有的翻阅书籍,有的上网查询,还有的收看电视。因此,他们获取的信息资料之多不胜枚举。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了解了香港的历史: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年,英军侵占了香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香港被英国强占长达150年之久。学生们为香港的屈辱历史而义愤填膺,同时也为香港终究回归而兴奋不已,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骄傲自豪。通过搜集交流,有的学生展示了他父母在香港紫荆花雕塑前的照片,并向大家介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还了解了区旗、区徽的深刻含义。通过搜集交流,他们了解了香港的气候特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原来对香港知之甚少的十岁孩童,现在说起香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了解香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便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因此,课前自主选择搜集信息,是实行语文课堂开放的重要前提。
二、小学语文课堂开放的基础
课文要多读才能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的语言要熟读才能被吸收,光理解,不熟读,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叶老说:“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他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首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学习,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他们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词,仔细体会重点词义,并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学之后再让他们进行汇报:你学习的是哪些内容?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发现各人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用的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看图想象法,有分组讨论法,还有朗读体会法。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画的重点词,并说出自己从重点词中体会出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再让学生练习评议,指出优点与不足,并反复练读反复评议。通过这一训练,学生不仅自己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学会了朗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见,以读为主,促进读中感悟,是奠定语文课堂开放的坚实基础。
三、实现语文课堂开放的最佳时机
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究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进洞一段后质疑。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双龙洞的内洞,是个狭窄的孔隙。游客要进去,由里面的工人拉进去。那么,拉绳的工人怎么进去的呢?”我听罢学生的质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分析的价值,也易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于是我想了想说:“刚才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你们猜想一下,拉绳工人是怎样进入内洞的呢?”有的学生说:“也许是趟着水钻进去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可能是躺在小船上,由外面的人用竹竿推进去的”……这时又有了一个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那作者为什么不把工人进洞的方法写出来呢?”学生纷纷发言:“课文不写这些,是因为没有必要介绍这些。假如详细叙述工人如何进洞,就游离了作者介绍的内容,文章不应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内容。”教学这一段,我先是通过鼓励学生猜测,激发学生兴趣,造成人人跃跃欲试之势,再去“疏导”,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引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所以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是实现语文课开放的最佳时机。
四、生成语文课堂开放的手段
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从课堂获取的知识,在课外的延伸和拓宽,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格局,这样教师往往在课末作些拓宽延伸的铺垫指导,使学生更能把课内获取的知识应用到课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后,学生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知道植树造林就是保护自己的环境。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又由植树造林进一步延伸到环境保护,因而追问到“在保护环境方面,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的心愿是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有的学生说:“我想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这时适时总结:“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使我们的天空更蓝,地球更美。”这样的拓展延伸,大大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因此,拓展延伸,是生成语文课堂开放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