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等生”一片翱翔的天空

作者: 朱蓓蕾

摘 要: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指标,因此受到了学校与家长的重视。而从学业成绩延伸而来的学生分层现象也日益显著。“尖子生”和“问题生”受到了很多的关注,而对于占有大比例的中等生的关注却很少。本文从学习与心理两个角度对中等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生; 学习;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63-001

国外把班级群体中不易引起教师关注、大多时候处于背景状态的学生叫“灰色学生”。在我国称为中等生,对其概念有这样的界定:即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更是实现单位教育教学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现在学校普遍依据学业成绩将学生划分为“尖子生”、“中等生”和“问题生”。这里可以把中等生描述为各学科总体平均成绩达到教育目标要求但没有达到优秀水平,即成绩处于班级中间位置的那些学生,他们在班级人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对于“尖子生”和“问题生”,教师经常与他们谈心,所以受到了很多的关注,而对于“中等生”,教师往往把其作为一个整体,单独的关怀与面谈相对较少,他们成了教育中的盲点,他们得到教师的反馈信息相对较少,学习行为也很少得到教师的强化,尤其是正强化。这就引起了很多的“中等生”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学习和心理两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

从学业成绩来看,中等生的学业成绩一般处于班级中间位置。

在学习自我监控方面,中等生的自我监控水平显著低于优等生,主要体现在执行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尤其是方法性等方面。以小学生为例来看,中等生在运用学习策略方面可能存在困难,不能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灵活有效地选择策略,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完善和学习方法的总结等方面缺乏。对于优等生来说,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所以当具有展示自己高能力的任务时,会激发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监控,从而达到目的。而中等生过分追求高成绩而无法实现目标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其对学习的自我监控。

二、心理方面

从已有文章和对中等生的访谈来看,中等生在心理上有很多的特点:

首先,中等生渴望更多的关爱。他们期待教师鼓励的眼神、赞扬的话,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鼓舞效应,反之则会感到自己受到冷落和忽视,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将导致其缺乏竞争力和自信心,承受挫折的能力降低,甚至会有宿命的观点。

其次,中等生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些压力多数由于学习上的问题引起。为了受到关注,很多的中等生努力学习,想通过“转优”来引起教师的注意,引起同学的注意,从而提升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如果“转优”成功,学生有可能会增加自信;如果不成功,学生的自卑心理可能恶化,影响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第一, 造成中等生的教育盲点与中国的“荣誉只属于少数人的评价模式”是分不开的。

所以成功的少数人成为了焦点。在学生这里,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成了教师和学校关注的对象,相比来看中等生就受到了冷落。因此,我们老师应该给中等生提供发挥的空间,比如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让他们出黑板报、组织班会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我也能行”的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中国教育的抓两头现象很严重。通过优等生来打造教师的教学地位和教学水平,通过对问题生的控制来维护班级氛围和学习环境。因此两头成了教师工作的中心。高分数的评价体制使得教师的教育目的有很强的追求高分的性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失去了认知本身的乐趣,对结果的过分关注也导致了焦虑水平的上升,成绩一般的中等生找不到自己富于优越感的位置,他们体验最深刻的是平庸的自我和教师对自我的忽视。因此高分数的评价方式需要改善。我们应该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长过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对于中等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使其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是成长中的重要人物,应充分发挥重要他人的影响作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进步。例如,我在班里设立了这些奖项:最佳班委、最佳组长、最佳课代表、最佳学科带头人、最佳劳动标兵、最佳文体特长生、每周之星、礼貌之星、勤奋努力之星、百分评比优胜奖、学习进步奖、最佳发音奖等,从不同的侧面来评价学生,提高了中等生参与学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对于中等生所面临的压力和矛盾。教师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减少焦虑,也可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增加对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发挥其兴趣,使其产生喜悦、乐观、奋进的积极情绪,从而打造其自信心。配合良好的基础知识背景,中等生转优的可能性很大。

在学校里中等生的比例大,人数多,他有可能发展为优等生,也有可能发展为问题生,所以对其的关注与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中等生的世界同样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有激情,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注,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梦想的舞台,促进他们学习、心理的健康健康发展。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中等生的世界必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等生的苦恼.家庭与家教.2004,1

[2]张瑞章.中等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方法.教学与管理.2004,2

[3]申卫革.关注班级中等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2

[4]李雷.切莫忽视中等生.教师博览.1997,5

[5]王美芳,陈会昌.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7-11

[6]罗丽芳,连榕.学业成就中等生和学习优良生的自我监控与语、数、英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7]梁涛.值得关注的“中等生现象”.教学与管理.2006,6:13-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