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回归音乐课堂

作者: 潘长虹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本”就是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更有效的途径,让音乐回归音乐课堂。

关键词:音乐; 新课程; 透视; 探索; 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89-001

一、透视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

情境一:一位老师在教学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让学生合着音乐模仿骑兵骑马的动作。学生一听可乐坏了,有的搬挪着板凳,有的跑到教室角落里开始不亦乐乎的表演,有的嘴里还高兴地大声喊着“驾驾……”教室里热闹非凡,但是音乐呢?音乐已经被学生嘈杂的声音所掩盖,欣赏教学毫无音乐性可言。

情境二:在一节《躲猫猫》的歌曲教学中,教师只让学生跟唱了一遍就开始进行创编,学生歌曲还没有唱会,就开始了对他们而言艰难的创编。而教学对象却是汉字掌握量很少的一年级小朋友。学生由于对歌曲的不熟悉,兴趣也渐渐低落,致使整节课听不到优美的歌声。我不禁感慨:我们的音乐哪里去了?

情境三: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采用的是乡土教材,认识欣赏木偶戏。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学生的兴致很高,手中扯着线绳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整堂课中我们听课者没有听到音乐,没有歌曲教学,亦没有音乐欣赏教学。这样的课姑且只能说是综合活动课,音乐离学生太远了!

情境四: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以晨曲为主题,以小闹钟为切入点。让学生编创旋律、歌词来表达自己对小闹钟的喜爱与感激。可是在编创时,老师却将自己的作品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学习”。可想而知,学生在展示作品时,出现了依样画瓢的现象。作品单一枯燥,“音乐”显得乏味至极。

以上几个情境现象,都突出了新课程、新理念,也强调了最时尚的学科综合、教学的创新。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音乐课堂丢失了最本质的东西——音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注重了动感课堂,忽略了音乐常规学习

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音乐学习效率的前提。在新课改下许多老师只片面注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参与性,忽略了学习常规。认为学生只要是积极表现自己那就是好的,是新课改所需要的。所以许多音乐教师都纷纷感慨,现在的音乐课学生越来越“皮”了。其实,这都是教师自身的观念所致,在理念上走“歪”了。造成了学生只为动而动,而不是为音乐所动。

2.强调了教学出彩,忽略了学习主体

歌曲学唱已是低段音乐教学的难点,何况是歌曲创编呢?许多老师在音乐教学上推陈出新,课堂上创设亮点让教学出彩,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3.强化了学科综合摒弃了学科本质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无论音乐课怎样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音乐课堂自身的特点必须凸显,音乐课堂自身的任务必须完成。

4.重视了音乐创造,丢失了音乐美感

音乐新课程十大理念中提出:鼓励学生创造。音乐创造能使学生更自主地去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美;从音乐中感受音乐美;从音乐实践中体验音乐美;从音乐创作中创造音乐美。

二、探索有效途径,让音乐回归课堂

《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本”就是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虽然,现在提倡音乐本位现象的改革,但音乐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却是任何时期都不容改变的。音乐课决不能上成语文课、历史课、美术课,更不能上成“拼盘课”“四不像课”。在音乐课上听不到音乐,那又能从哪儿找到音乐呢?因此,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更有效的途径,让音乐回归音乐课堂。

1.用音乐说话,让学生聆听音乐

音乐能给我们美的感受、美的熏陶。音乐更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她能在人们彼此之间架起七彩的桥梁。

2.从学生出发,带学生走进音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应从学生出发。这也正是新理念所倡导的。但在具体实践操作时,很多老师忽“左”忽“右”掌握不好这个度。这个度也包括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假如说,像情境二这位老师,一味地强调教学效果,高估了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揠苗助长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应主动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从而去因材施教化学生“够着学”为“主动学”,将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

3.以“音乐为本”中,让教学有效“综合”

新课程改革就像一轮初升的朝阳,给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带来了一线曙光,也给我们音乐教学指明了道路。音乐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课堂也发生了变化。可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的音乐教学却有了过分强调音乐课学科综合的倾向,出现了音乐教学“非音乐性的强调”。这就等于超越,甚至于淹没了音乐本身。音乐课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假象课”、“傀儡课”。也失去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音乐课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遵循新课程所提倡的“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将音乐与其他姊妹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综合;以及音乐教学中不同教学领域的综合;以音乐学科为主体的综合;以音乐学科为切入点的综合。在教学中凸现音乐性。

4.以音乐实践为“径”,让学生“创造”音乐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实践是最好的学习,而一切学习的本质其实是创造。所以我将注重音乐实践、以音乐实践为“径”,在音乐实践中抓住学生每一个创新的小火花,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只有在充满音乐的音乐课堂中,才能使学生在音乐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最后达到创造美的最高层次;才能凸现音乐课的本质,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总第126期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