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陶霞鹰

摘 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指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有效;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92-001

一、创建愉悦的教学氛围

1.转变师生关系

在网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互动的,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摈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导引者,而不仅仅是传授者。

2.创新组织形式

同样一本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有的班级学生爱学,学得好,而有的班级学生不肯学,学习效果差,我认为很大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愉悦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在这一形式中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究竟累不累?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的认为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不累;反方认为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很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寻找各自的理由,再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强烈的辩论中,唇枪舌剑,妙语连珠,闪现出当今儿童的思想观念。

二、拓展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加大想象力训练的力度,充分利用表象、情感等因素,展开丰富的多层次的形象加工创造活动。

1.抓住空白展开想象

很多课文中,对某些内容的处理往往作一些省略和跳跃,留下“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鼓励学生想象,结合课文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2.依据范型展开想象

有些内容,特别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让学生凭空想象,难度很高。而有些课文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范型”。例如《二泉映月》是一篇景美情深的佳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文中对曲调、对乐曲内涵的想象和描写尤其精彩。在感悟了这一节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范型”,先说说《牧童短笛》的曲调如何?在这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于有了“范型”,同学们也能将抽象的乐曲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同学这样说:“起先,乐曲悠扬舒缓。聆听着动人的乐曲,我仿佛看到了牧童吹着短笛骑在牛背上缓步走在辽阔的田野上:仿佛看到了蔚蓝的天空和飘逸的白云,还有那淙淙的小溪……”

3.转换角色开展想象

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转换成课文中的人物,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教学《半截蜡烛》时,指导学生想象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当时的感受和内心活动,并分别以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的身份描述,帮助学生感受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注意精神。

三、营造感性的审美境界

语文课上应该营造一种自由的、感性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绝佳的创新心理场。

1.用教师情感朗读营造审美境界

要使教材中美的形象深入学生的灵魂,激发情感的共振,关键在于教师用自身的美妙、强烈的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审美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借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审美境界。如用音乐渲染气氛、用图画表现美景、用多媒体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以强化学生对角色思想感情的体验……在教完了《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后,要写一篇相应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说出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乱砍滥伐树木等,但他们对这样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却认识不足。于是,想到了多媒体教学。课中,大屏幕上丰富多彩的画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些抽象、复杂的道理说得具体明了。学生看到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的恐怖场面,明白酸雨形成的原因,体会到自然灾害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危害,懂得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看到这些,他们情不自禁地呐喊:“人类再也不能破坏环境了!”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学生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我再结合身边点点滴滴的看似小事实乃大事的现象加于引导,使他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纷纷落笔,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四、开展有效的分组讨论

现在课堂中学生分组讨论很多,但我认为现在分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讨论分组搞“派对”,学生不自由;讨论时间不充分,流于形式。所以我认为:

1.讨论分组要自由——不搞派对

现在有些教师在让学生讨论时,搞派对:或者是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要知道,这样一来,有的同学就不愿意讨论,因为他没有和自己愿意与他讨论的同学讨论,或是跟了自己不愿意与之讨论的同学讨论,而有的同学喜欢独立思考,老师却要他与别人讨论。所以讨论分组时要让学生自由组合,和自己谈得来的同学讨论;喜欢独立思考的可不参加讨论。这样,讨论的氛围轻松了,讨论的心理自由了,讨论会更热烈,思维会更活跃,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射出来。

2.讨论时间要充分——不流于形式

在讨论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索的时间。但有时明明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却只给2~3分钟,甚至更短,学生刚开始讨论,就不让讨论了。这样的讨论,根本不会有什么效果,是做给听课老师看的,完全是形式。让学生讨论,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交流。老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大部分学生确实讨论好了,才开始全班讨论。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因此,语文老师要积极探索语文创新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参与实践,体验快乐、成功、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更有效,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