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语言学习焦虑的成因及缓解策略
作者: 王永莉摘 要:聋生由于听力损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他们语言基础薄弱,实践机会少,造成了语言学习的焦虑情绪。本文针对聋生语言学习焦虑的成因,从帮助聋生树立自信、营造学习语言的互动氛围、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教给聋生学用语言的良好习惯等方面探讨了缓解焦虑、发展聋生语言的策略。
关键词:聋生; 语言学习; 焦虑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91-001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造成了语言障碍,他们语言基础薄弱,语言实践机会少,语言学习缺乏自信,常常因为不能正确地表达而产生紧张、害怕的焦虑情绪。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因素,过分的焦虑制约了聋生的语言发展。语言是聋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台湾著名特教专家林宝贵先生也指出:“要解决听障者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为他们解决语言沟通问题。语言沟通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教育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自然迎刃而解。”要解决聋生语言发展的问题,首先就要缓解聋生语言学习的焦虑心理。
下面,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形成聋生语言学习焦虑心理的原因,以及缓解焦虑,发展语言的对策。
一、聋生产生语言学习焦虑的主要原因
1.听力损失是产生焦虑心理的根本原因
聋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听是学习和发展语言的基础,聋生由于听不到、听不清楚,或听得不准确而产生焦虑,很多聋生会认为:因为“我耳朵不好,所以我不会说”,他们因为生理原因产生对学习语言的畏缩和恐惧心理。
2.语言基础薄弱是产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
先天的听力损失儿童,如果没有得到专门的语言训练,其语言基础极为薄弱;后天听力损失者,虽然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基础,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已有的语言也会慢慢退化。聋童进入小学以后同时面对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会感到无所适从,压力较大,从而产生对语言学习的焦虑心理。
3.语言实践机会少导致语言学习的焦虑心理
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语言文字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聋生语言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他们在课堂之外,喜欢用自己的母语——手语交流。即使面对家人或亲戚朋友也缺乏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习惯。语言实践机会少,聋生很难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造成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脱节,由此也产生了学习语言的焦虑心理。
4.情感因素是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观原因
调查显示,90%的聋生认为语言学习是很枯燥的事情,他们对语言学习没有兴趣。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让学生大量地反复抄写,使聋生产生对学习语言的厌烦情绪,还有语言学习中气氛沉闷,教学缺乏交流和互动,聋生学习语言很被动。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相差太远,导致学生对学习语言失去信心,并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
二、缓解焦虑心理,发展语言的对策
根据聋生语言学习焦虑的成因,结合聋生的实际,立足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现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帮助聋生缓解焦虑心理,发展语言的对策。
1.帮助聋生树立自信心,走出生理自卑的阴影
首先让聋生意识到自己的发音器官是正常的,他们不能“听”,但是可以“说”。例如;让他们试着大声喊“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是双唇音的双声词,经过模仿绝大部分的聋生都可以喊出。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和同伴都可以说话的事实,这比一味的说服要来得更直观、具体和可信,从而消除“不能听,所以不能说”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走出生理自卑的阴影,消除“我不能说的焦虑。”
其次,要给他们树立能说、会说的榜样。高年级的聋生可以举残疾名人的榜样激发自信心,如海伦·凯勒、周婷婷等。对低年级的聋生可以举身边的例子,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树立语言学习的信心,走出自卑、焦虑的阴影。
2.营造语言学习的互动氛围,缓解焦虑情绪
语言的习得不是靠教师的单向的传输,而是在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互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聋校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突出聋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为互动学习奠定良好的氛围。对愿意表达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说一个词、一个词组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在同一班级内,聋生语言状况差异很大,教师要允许有差异,让他们敢说。老师的回答也要因人而异,实现与聋生的双向交流。对于聋生在说话时运用手语协助,应该得到允许,因为束缚太多只会引起聋生的焦虑情绪。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不仅要有师生互动还要有生生互动,使聋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语言、巩固语言的效益。
3.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
聋校教学的突出任务是补偿聋生的语言缺陷,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文字能力,即听(看)、说(口形)、读、写能力。因此,发展聋生的语言是各课教师的共同责任,聋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各科教学的实践机会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虽然语文教学是聋生获得语言的主要途径,但是新课改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重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事实也表明,聋生在数学、思品、律动、劳动、社会等其它学科和活动中以及生活实践中对学习语言的焦虑明显降低。
4.注重聋生学习运用语言,养成良好习惯
一是运用“卡片学词识字法”帮助聋生积累大量的词汇量。结合家庭、学校和实际的社会生活,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新事物、新现象,制成卡片,把生活中、实践中的语言形象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积累大量的词汇材料,发展聋生语言。
二是为聋生建立了“写话本”。低年级写 “一日一句”,中年级写“一日一段”,高年级写“一日一篇”,让聋生在生活实践中坚持学习、运用语言,把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语言的使用率,较好地解决语言学习与应用脱节产生的焦虑问题。
三是随身携带书面交流的小本子。有了“随身带小本子”可以即时学习,随时学习,及时进行书面交流。并鼓励聋生运用书面语言与健听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