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长如何应对学前儿童的逆反心理

作者: 徐文玉

摘 要:学龄前儿童,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产生了逆反心理。面对学前儿童的逆反心理,家长应如何应对。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的简单分析,让家长较全面地认识学前儿童的逆反心理,进而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逆反心理;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9(2011)4-102-002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家长让孩子往左走,她却偏往右走;让孩子帮着拿点什么东西,孩子就偏不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即在某些情境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不一致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常具有一种情绪,即对外界要求或愿望的强烈抵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婴幼儿期到青年期,都要经过三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在学前阶段产生,逆反心理随之表现,而对于与孩子最亲的家长,应该较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学前儿童的影响,能认真正确地去对待和处理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心理的转折期,以期身心得以更好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自身原因

1.1自我意识的增强。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也增强,这时,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渴望自己去探索,不想受别人的约束。当外界要求他做什么或怎么做时,他往往出现抵触情绪,做出相反的举动。

1.2好奇心的驱使。孩子们一双双天真活泼的眼睛充满对世界的疑问和好奇。他们缺乏经验,同时他们想亲自获得经验。因此,他们会因好奇冒险去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

2.家长因素

2.1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当今社会,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那么,他们对于家长可以说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家长对于他们的疼爱更是犹如海水涨潮,有上升趋势。这样,家长就容易产生这样的教育态度:包办型和迁就型。

所谓包办型,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一切日常生活及细节都无微不至地代替孩子完成。例如,穿衣服、吃饭、系鞋带、整理玩具等等,本来是到了一定阶段,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完成的,却替孩子包办。这样,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值得指出的是,包办型中还包括家长对孩子绘制美好的蓝图,而且这个蓝图是超越孩子的能力和素质范围的,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在实现这个蓝图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强迫孩子做一些难以做到的事情,长此以往,孩子对一些事情便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所谓迁就型,顾名思义,就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哪怕是一些过分的想法或要求,家长都不阻止甚至还帮助孩子完成。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久了,等到突然有一天,环境发生变化,即家长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时,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2.2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有些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诸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之类等等,正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有些家长就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当孩子做错事或不满足符合他所期望的效果时,家长便采取棍棒教育,对孩子实施肉体上的惩罚。孩子的身体是弱小的,精神更是脆弱的,在长期的这种教育方式的实施下,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于附加的一些要求不理睬,或违背家长的意愿做事。

二、逆反心理对于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逆反心理对于学前儿童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它有助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对事物的探究。同时,学前儿童还可以通过逆反心理的产生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这样,他的不满就不会闷在心里,由此就可以避免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但是,对广大家长来说,尤其应注意了解它的消极影响,本文重点谈这一方面。

2.消极影响

2.1危险性升高。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家长禁止他去做的事情,他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家长的禁止反而提醒了它去尝试做某些事情。当然,其中有危险性高的事情,例如,家长禁止孩子碰家里的插座,孩子出于好奇,偏偏要去碰,于是趁家长不在或不注意的时候,故意去碰,这样,就会产生触电的危险。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在无形中,危险性升高了,甚至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2.2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由于逆反心理的产生,学前儿童对于家长的要求做出相反的回应,这样,就会波及到一些好的、有利于它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有利的建议,他便会置之不理或做出相反的举动。久而久之,逆反心理成为一种习惯,不仅对于家长的要求或愿望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在与伙伴的交往中也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便不利于他和同伴的交往和良好友谊的发展。

2.3与家长容易产生恶性循环。在分析逆反心理产生原因的时候,我们了解到“棍棒教育”会使学前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若在“棍棒教育”中,学前儿童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即对家长的要求或愿望背道而驰。有些家长脾气不好,而且受封建家长式作风的影响,别人都要遵照他的要求或意愿去做,否则他的内心便会受到震动,产生不快。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有可能对孩子发脾气或施以棍棒解决问题,从而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便有可能形成“棍棒-逆反-再棍棒-再逆反”的恶性循环,非常影响孩子与家长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

三、面对学前儿童的逆反心理,家长该如何应对?

1.对于产生积极因素的逆反心理

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这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在一些简单而没什么危害的事情的解决上,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另一相反角度去解决问题,以获得比较好的且新颖的方法,这也是创新教育所要求的一个方面。另外,家长可掌握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用“你不会系鞋带”、“你不会数数”之类的话来刺激他,这样会激发孩子自己去尝试并成功地完成。

2.对于产生消极影响的逆反心理

2.1转变教育态度。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在教育方面,家长态度转变往往有些落后,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家长首先要进行教育态度的转变,帮助儿童减少逆反心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2.1.1适当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雏鹰要经过训练才能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这样才能生存,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当锻炼孩子做一些事情,不仅有利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和各个器官功能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例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玩具多得难以形容,但玩过之后,玩具往往满地都是,家长得收拾残局。其实,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不紊的习惯,有助于自立能力的提高。

2.1.2家长对孩子说“不”。对于家长迁就孩子方面,家长要会对孩子说“不”。当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要求时,家长经过考虑后,恰当地拒绝孩子。这样,会减少孩子以后某些不利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例如,孩子挑食,看到不满意的饭菜就不想吃,并要求家长再做一些他喜欢吃的菜,这时家长不能纵容他,要拒绝去做,否则会加剧孩子挑食的毛病。

2.1.3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对于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这一普遍现象,首先家长要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

3.告别“棍棒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棍棒教育”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存在许多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告别“棍棒教育”,切勿责备孩子,而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赏识教育”又何尝不是一种好方法呢?但也要对孩子适当地严格要求。“赏识教育”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4.情感交流

4.1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家长应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接纳他们而不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他们。当今社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交流甚至见面的机会都很少。许多孩子都存在情感饥渴。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家长”,更重要的还应是孩子的“朋友”,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使孩子与他们无话不谈,这样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根据孩子心中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4.2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家长要经常与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做好家园配合,避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脱节。此外,通过交流,幼儿教师也可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5.家长树立好榜样作用

面对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家长要克服不良习惯,使孩子的学习趋向正确化。家长在家庭中做任何事都要表现出积极性。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 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家教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好孩子真正的引导者和朋友。为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加好劲!与孩子共同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