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对策研究
作者: 邬静摘 要:班级活动是学生锻炼才能的良好阵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主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了舞台。
关键词:班级文化; 主体意识; 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23-001
一、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以其特定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班集体、群体行为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的班级行为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重视环境熏陶,创建班级物质文化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教室的墙壁也会说话”,就是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并作为圆心,辐射开去,影响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室的环境布置有着独特的作用。
2.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建班级制度文化
2.1激发主体意识,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
2.2丰富评价机制,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中小学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律能力和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与追求,与他参与的实践,实践的挑战性、实践后的反思及他人从不同角度所作出的评价密切相关,而且循着由他评逐渐转向自评的路线发展。在传统的班级中,学生在校主要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老师的评价还能左右全班的舆论,学生年龄越小,受左右的可能性越大。这不仅造成评价标准单一,而且削弱了学生独立评价能力,削弱了学生对同学间相处和班级生活中各种关系和事件感受的敏锐性和评价能力,使学生自我意识和发展能力的开发受阻。
3.主导班风把握舆论,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班级是几十个学生在学校一起共同学习、活动、劳动、生活几年的一个集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集体,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班集体的生活和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班级又是学校行政进行教导工作的基层单位,学校关于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教学工作的开展,经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并通过班级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4.开展班级活动,创建班级行为文化
教育环境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物质环境阶段,更重要的,应该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环境。用五颜六色将教室装点成独具特色的环境,但作为班级文化建设,只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团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需要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级活动是学生锻炼才能的良好阵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主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了舞台。
5.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5.1关注和丰富学生的体验。记得著名的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表达——理解,是生命的本体,尤其是人的体验最能表达生命脉的存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关注并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反之,所有文化活动只是外在的文化设计,难以给学生带来幸福快乐的体验。学生在学校中,由于教师的权威,学生往往难以与教师平等真实地交流,这样学生的精神体验十分贫乏。因此教师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硬地强加于学生身上,特别是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交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给学生更多的理解,给学生更多地自由表达心声的机会。
5.2重视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我们精神文化的建设之所以未能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生活世界”的消解。繁重的学习往往使他们脱离了生活,他们不知道生活的千姿百态和人情冷暖,这样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存在于生活世界。要达到生活世界的回归,我们就应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5.3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憩园。周记在教师教学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与同学生交流中了解他们,学生也同样可以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教师,而周记或许是当代的青年学生非常适合的一种师生交流手段,因为各种关系,特别是当下的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依然存在的前提下,当面的交流往往是单向型的,即师讲生答的被动式的交流关系;向学生公布电子信箱,让学生与老师交流时可以用真名,也可匿名。自信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真诚的、坦荡的。同时也自信自己平时处理一些问题是公正和无私的。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凭一个两个人的力量完成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需要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参与进去。它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系统的,是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的。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要使其作用最大化,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我们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玲棣,赵蓓红.小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上海教育,2004(5)
[3]蒋忠.班级文化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