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 苑海平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课程计划,更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创建积极愉快、和谐顺畅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音乐教学;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34-001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美的展现,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结构严密的教学计划,更要注意构架一个和谐、融洽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师生之间搭建一个充满兴趣、积极性高涨的学习舞台。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就高,教师的教学情绪就会饱满,学生思维就会活跃,随之学习效率就会高。相反,如果课堂气氛乏味、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一味的强调师道尊严,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只管听的现象。要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和需求,落实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要及时地了解和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专业特点,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及时发现和捕捉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一些专业条件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可以适当的调整练习科目的难度,并对于这些学生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从每一次进步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个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产生的动力远远大于教师简单的督促和说教。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语言肯定、目光暗示、表扬、鼓励等等。尤其是在学习的泛化阶段,教师更要注意语言,尽量避免使用“你根本不适合学这个”“你的悟性太差”等直接否定学生的语言,可以用一些中性的略带鼓励的词汇,并及时地对于学生微小的进步给予充分表扬。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面部表情和眼神,不要轻易流露出对学生失望的痕迹,现在的学生很敏感,尤其是一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热爱,我在每次课中都要亲自演唱示范和为他们进行钢琴伴奏,并且经常改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保持长久的新鲜感,增加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时,我还会穿讲一些音乐史和艺术家的名人轶事,这样有趣味的讲解使狭小的琴房空间始终充满活泼愉悦的学习气氛。我还经常把声乐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声乐教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不经意中揭开了声乐的神秘面纱。对于较难理解的乐理知识,大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而我将这些知识融于声乐的教学中,结合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点,适时地穿插进去,使学生在一次声乐课中掌握了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我把每次声乐课,都想象成盖一所漂亮的房子,不但要求基础要牢,而其还要具有线条、色彩和风格,这样多元素饱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踊跃,又使他们课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使课堂达到了以趣激情、以情促趣的效果。

三、促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想象力是一个人无限拓展的源泉,有时想象力比专业知识更重要。而一个人想象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少年和儿童时期,所以在上课时,我鼓励学生要敢于想象,敢于幻想,并且告诉他们,没有想象力,一切艺术将失去灵魂,一切歌曲将黯然失色、乏味,我从不把个人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并对学生看似荒诞的提问和想象给予鼓励,告诉他们,每一伟大的作品,之初都给人以童话的感觉,彻底改变那种老实听讲、反复练习就会取得好成绩的理念,随时随地地启发他们主动、好奇、质疑的学习态度。我经常对学生说,要敢于对老师质疑,要敢于对大师的作品提出个人的见解,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才会发展,才会创新,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总之,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不但能学习到专业的知识,还要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的理念,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心灵得到升华,使情操更高尚,并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艺术素养、道德情操、生活价值取向全面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