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如何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作者: 林森

摘要:为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初中学生的观察、调查、分析,总结出提高他们化学素养的几点最经验。

关键词:化学素养; 理解记忆; 化学用语; 实验探究; 生活和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07-001

一、理解记忆。丰富化学知识

化学学科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特别是初中学生刚接触到这门科学,对于他们来说处在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对于化学知识觉得什么都要记,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学习有困难。任何一门课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好像做饭没有米一样,是不可能学好的。必要的知识积淀也是体现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有些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去记忆各个知识点,却记不住;或者平时学习效果还可以,一段时间后对前面所学知识遗忘混淆,结果效果不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积累不够,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废金属回收利用有什么好处?如果死记硬背的话过不了几天就忘了。老师在上课时可以设置两个问题:“我们对废金属加以回收利用后,对金属矿物的开采多了还是少了?”“在金属的冶炼中会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废金属回收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样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印象深刻。

二、熟练运用化学用语

化学符号语言是表达化学意义的直接、简捷的方式,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熟练掌握基本的化学用语,对学生而言是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

1.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对于元素符号在学生接触化学之初就可以让学生记忆。这时候学生对化学有新鲜感、好奇心,先让学生记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在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后,再让他们记忆原子序数,在原子结构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原子序数的涵义。化学方程式的教育切忌操之过急。可让学生先记住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在学习了化学式后,再让学生把文字表达式改写成符号表达式,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学习方程式的配平。这样循序渐进方能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2.练习——反馈,熟练掌握

化学用语对初学者好比白纸上作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机械记忆成分较多,所以往往造成“丢失”。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练习——反馈策略。老师还可以多变换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加深认识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如练习碳酸分解的方程式还可以说成“写出饮用雪碧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精炼——比较,避免混淆

学习化学用语学生很容易出现混淆。如元素符号中的银和汞、铜和钙、铝和氯,方程式中把双氧水分解的产物写成氢气和氧气与水分解混淆等。老师可以把此类问题精选、提炼出来,让学生比较,避免混淆。在比较中加深认识,着重理解后记忆减少混淆、遗忘。

三、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重视实验基本操作

注重演示实验教学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将一些操作要领编成顺口溜,便于学生掌握,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横、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斜、二放、三慢竖”;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带液不倒置、垂直悬空滴、管口不触壁”。

2.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带着思考去观察的习惯,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使观察变得深入,又利于知识的接受,更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观察稀硫酸与锌反应制H2时,一般学生都能看到锌逐渐溶解冒出无色气体,若能觉察溶液升温容器变热就比较可贵了。

3.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有时可在教学过程中设下“陷阱”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取得进步。

四、联系生活和社会

1.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

科学教育与广泛的社会和生活相联系,把对科学的学习放到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领略化学的价值,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化学药品有畏惧心理,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例如学习酸、碱的使用后对它们的腐蚀性印象很深,做实验时小心翼翼,心情紧张。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化学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多接触使用化学药品,消除恐惧心理。多设家庭小实验,如用石蜡在鸡蛋上画画或写字然后浸在食醋或稀盐酸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洗净,去除石蜡,鸡蛋上留下了美丽图案。同时向学生介绍,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就是盐酸,它可以帮助消化,吃饭前后不能大量饮水,是因为饮水会稀释胃酸,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2.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化学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给^,类造成危害甚至是灾难。如水污染、垃圾、废电池、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比比皆是,触目惊心。这些后果的造成绝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人们缺乏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必然结果。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如河流的水质、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等,引发他们的思考。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示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居我们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高俊,培养化学观的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学化学,2010·5,第1-3页

[2]王后雄,试论化学符号语言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中学化学,2009·6,第3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