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招式

作者: 胡云鹏

摘要:批评是教育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它可以剔除身上的污点,运用不当,则刺伤了肉体殃及心灵。批评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恰当的方式和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批评;旁敲侧击;直截了当;刚柔相济;似褒实贬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17-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让学生在老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在我们的长年的教书育人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某种不良表现,确实有必要给予必要的批评,提醒学生注意和改正。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荡时期,我们既不能继续把他们看作一无所知的小孩子,也不能把他们看作独立自主的成年人,他们需要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却不能给他们放任;他们需要外界的理解和认同,却不是以爱为名的警告;他们需要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却不是无人问津的孤寂。在高中学习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需要特殊的对待,对他们进行的批评无疑是需要艺术的,对高中生的批评要注意一定的方式和原则。

第一式:旁敲侧击。启发自省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曾经非常暴虐地滥用过髌足(砍掉人的脚)的刑罚,晏子总想劝止景公,但他没有直接进行劝谏,而是借和齐景公的一次谈话成功实施了劝谏。齐景公问他:市场上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便宜?晏子回答说:假脚最贵,鞋子最便宜。这一妙答,使景公立即醒悟过来,他明白了没脚的人太多导致假脚价格暴涨,鞋价猛跌,引起了老百姓的痛苦怨恨,后果非常严重。晏子一席话令景公幡然醒悟,他自省自纠,从此便不再滥用这种刑罚了。此方式主要针对有些学生平时“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的现象,对他们进行旁敲侧击,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暗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已构成或即将构成过错,要避免再犯。这种方式对于自尊心、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效果尤佳。

第二式: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法就是指开展批评时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这种方式主要针对这些学生:首先是自觉性较差,犯了错误很难自我认识,且性情固执不愿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学生。其次是对于重大原则性方面的错误,必须开门见山地进行批评,不留情面地严肃指出对方错误的性质及其危害,否则犯错误者会导致更大错误,以致滑向危险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再次,对于比较优秀学生的缺点错误,也可采用开门见山法批评。因为优秀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对自己要求严格,开门见山地指出其存在的某些缺点错误,他们较容易接受,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不断进步。

第三式: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对学生的批评我校许多教师往往“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就要刚柔相济。剐:在平时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柔: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曾经遇到一位男同学,性格暴躁,常动手打人。有时还违反课堂纪律。批评他时,他常歪着头懒得理你,或大声对你嚷嚷,对老师充满了敌意。刚开始我和他闹得很僵。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打篮球,我趁他放学后在校园里篮球,就找他一起打了一场篮球,以达到与他交朋友的目的。渐渐地,他和我熟悉了,主动和我说话了。于是我就以朋友的身份告诉他,动手打人,违反纪律的行为的严重性,要求他约束自己,将其改之。这次,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我的批评。慢慢地,他的纪律好转了,成绩进步了。

第四式:扬善抑恶,似褒实贬

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当发现少数人有不良行为时,不直接批评他们,而是通过表扬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对于某些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表扬他好的方面,通过好的方面暗示批评他做得不好的方面。或者把要批评的话,从相反的角度,用表扬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某校新生在军训中,一位学生因训练不认真,三次打靶都“剃了光头”。班主任在回来的路上笑着对这位学生说:“嗨!三次你都吃烧饼,”靶子以外的地方都打中了,也真不容易啊!”班主任这一“赞扬”,引起同学们的笑声,这位学生也忍不住笑了,他在笑声中接受了批评。以褒代贬用得好,可以起到风趣诙谐的作用,使被批评者在轻松的笑声中接受批评,而不致增加思想负担。

总之,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批评,并非只有一种方法——板起脸来训斥,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得到良好的效果,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好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情创造性的应用,这就是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鸿雁,领导必须刚柔相济,信息导刊,2004年第48期

[2]卢宝祥,柔性管理:教师激励的新视角,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3]沈旎,名师最有效的批评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4]王玉珊,表扬与批评的技巧,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