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下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
作者: 李晓霞摘要:高考命题在近年来体现出了新的动向,新史观在命题的命制中常有体现,这对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体现这一要求,成为现在高考复习中的新命题,本文试图以近代中国探索抗争为例,从多元史观的角度探索一条对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历史的复习新思路。
关键词: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316(2011)5-036-001
近年以来,新史观在高考试题中屡屡体现,这种现象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改进的要求。也改变了高考复习的思路和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进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把新的史学观念渗入到日常的复习过程中,拓宽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历史试题解题思路的扩展。就目前来看,近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突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在高考复习中,中国近代的探索和抗争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多元史观的角度,探索一条对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历史的复习新思路。
一、从革命史观看探索抗争历史
革命史观是长期以来在历史教材、历史试题和历史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史学观念,革命史观认为,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矛盾,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社会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革命史观认为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反帝反封建是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这一标准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态度作为衡量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探索救国道路成功与否、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在现实中很容易陷人非此即彼的唯一性标准。这样的历史观相对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
二、从现代化史观看探索抗争历史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自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以巨大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变化。而对于落后的国家而言,其现代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实现社会转型。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的科学化为主要标志。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封建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也是现代化的主题。近代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抗争和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不断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从文明史观看探索抗争历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强调历史的变迁是一个长时段发展的过程,它重视对人类历史中今天仍然起着作用的东西,强调历史对个人和个人对历史的相互影响。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个部分。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活、流通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史包括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文明史观之下对近代中国探索抗争史的复习侧重:
在现行的高中教材中,政治文明的发展重视对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法律制度等人类政治制度的叙述和研究,强调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物质文明的发展重视对日常衣、食、住、行、用的变化的描述,如辛亥革命时期对旧习俗的改造。重视对人类经济行为发展变化的描述和问题的解决,为今天中国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提供参考借鉴。如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经验和教训。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成就的描述,如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对于文明史观来说,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根据文明史观,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必须面对世界和面向外来。
文明史观还重视文明之间的交流,它认为文明有先后之分,但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人类所曾经和正在创造的文明同等重要,都是人类的创造成就。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这对于不同的文明来说是对自身文明的补充和再创造。
如果从西学东渐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历史,那么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有着借鉴性和层次性。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向西方学习开始的,很长时间内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借鉴模式,其对西方的学习有着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个基本过程。当然,在不同的探索阶段,在探索的发展中,不同的探索之间有着差异性和继承性。
四、从全球史观角度看中国探索抗争史
全球史观以全球视野研究历史,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全球史观把握人类横向发展的过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以空间为基本单位审视历史的发展。但是,以全球史观看待历史要警惕“欧洲中心论”的阴影。
在全球史观视野下对近代中国探索抗争史的复习侧重:
在全球视野下对中国探索抗争史定位,并横向比较。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亚洲革命风暴中的重要事件;义和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中的重要事件,五四运动是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中的重要事件;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弄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能够从更广泛的范围审视历史事件的意义。再比如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全球视角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很快地融入到世界的大潮中,而中国由于其传统的限制,失去了一次融人世界大潮的机会。中国被边缘化了。
五、结语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史观,都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唯物史观为主导,才能够很好地渗入日常的教学中和复习中,起到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复习思路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高考的复习仍然要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为主,历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为高考复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