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

作者: 包信群

摘要:在《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中,大家可能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一些概念不易把握,容易产生模糊、片面理解或误解。为此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以共勉之。

关键词:生活;哲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316(2011)5-039-001

一、斗争性和统一性(同一性)

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斗争性而言,一讲到斗争就“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乱斗一气,把矛盾的斗争性只归结为对抗一种形式,这是完全错误的,为此要把握以下两点:

1.形式上的多样性

斗争性有多种表现形式,也有多种术语表达,如排斥、区别、差异、不同等都是对立(斗争),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范畴。

2.过程中的差异性

斗争性不仅在不同的事物中有不同的情况和表现形式,而且在同一矛盾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也不尽相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矛盾的斗争性一开始表现的是差异,此时双方对立的性质还处于萌芽状态,随着差异的深化,出现了对立、对抗,此时矛盾由潜在走向显在,最后都面临着解决。斗争性总有一个由隐到显的激化过程。

什么是统一性?教材把统一性和同一性等同看待。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的统一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即“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的相互贯通首先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其次表现为互相转化的趋势。

纵观教材,有三个地方出现了这个词,如果等同看待,我看是有问题的。教材在第11页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时说:“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里使用的是同一性,是什么意思?说的很清楚的了。马克思哲学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思维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存在。这里的同一性与矛盾的统一性或同一性就不是一个意思。你不可能说他们相互依赖吧,意识依赖物质,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教材第30页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里使用的是统一性,它又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根源性或第一性的意思吗?世界根源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除此没有别的意思。可见,统一有不同的意思,也应该将同一和统一区别使用,避免混乱。另注意逻辑学上思维中的同一律与此的区别,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二、主体、客体和主观、客观

主体指人的意识、精神;客观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和主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如教材所说:物质(客观)是不依赖于意识(主观)而存在的;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表现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可以划分为四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自觉的人类主体还没有完全形式,这一方面有自然的原因(如地理的原因使不同民族之间产生一定的隔离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的原因。客体的主要类型有三个: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体是客观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的,其中自然形式客体和社会形式客体是客观的,而精神形式的客体就是主观的。对于精神或意识而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起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三、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存在

教材在讲什么是物质和意识的概念时涉及到的,是何区别呢?先看前者。客观实在是作为对物质概念的解释时说的,即它是对世界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这时的客观实在就与物质这个抽象概念合为一体了,是同一个意思。这个可以从教材上引用恩格斯和列宁的名言中看出来: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当说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时,此时是对物质的描述,是不同的意思,那是因为这里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使用。概言之,当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区别对待时,物质与客观实在是一个意思,即对世界上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当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使用和看待时,客观实在就变成了形容词,成为物质的一个属性,当然不是一般的属性,而是根本属性。不这样区别就不能真正把握客观实在(性)。

至于客观存在,教材在第36页指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讲哲学基本问题时是把存在等同于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非主观的。所以客观是修饰存在也即物质的。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观印象;“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112页。)所以,客观存在就是物质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样的话,客观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客观实在性(属性)。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问题对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但是要简单一些,不必赘述,都是要明确知道、认真掌握的,以此方能全面、细致、深入浅出地掌握好本门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使学生走出乱草丛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