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命题的分析及复习对策
作者: 刘步庆摘要:可以看出,中考的重要不仅在于对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是国家选拔分流学生去向的重要依据,所以从命题到考试都受到各届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考;开放;探索;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建模;创意;应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316(2011)5-041-001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中考的性质重新作一界定。传统上我们认为高考乃考生定终身之举,中考次之。近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已达60%以上,中考时高中的录取比约是30%。2000万初中生参考,高中只录取了600万,一次淘汰了1400万啊。在高考时300万只淘汰了100万。淘汰最多的那场考试叫做“中考”!正是中考,为孩子们“定了终身”。
因此,我国人才的分流,不在高考,而在中考。于是,在广大农村,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在城市,竞争重点高中比竞争重点大学还激烈。在北京,孩子进入景山学校,进入北大附中、清华附中,比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还难!
几张薄薄的试卷,让那些满脸稚气的少年走到了不同阶层的平面上,约70%的命运也随之而定了。这场测试中的数学学科考试是兼有水平考试,选择考试多功能的一种综合性考试,该考试还具有评估、检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功能。
由以上考试的性质可以看出,中考的重要,不仅在于对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是国家选拔分流学生去向的重要依据,所以从命题到考试都受到各届的高度重视。
每位初三数学老师都在精心培育学生,面临中考的初三考生都力求在这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使他们升到较高的层面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所以老师们应把握住中考的命题方向、命题原则、命题方法和试题结构,才能使考生“考而不败”。
我们可以从中考既是合格性的水平考试又是择优的选拔考试中,结合数学学科的知识层次目标,不难看出试题命题的方向。第一是大面积地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对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这是反映出国家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凡及格学生,已经达到了初中毕业的合格水平。第二是重点考查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这类试题反映了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反映了高一级学校对进一步学习的新生的要求,是升学竞争的焦点所在。
为了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试卷需要一些综合性强,寻求解法需要更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题目。这种问题涉及知识面较广,常常要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采用多种数学工具,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
从近几年各地区的中考数学试题分析不难看出,中考数学对各个知识点的覆盖率较高,试卷内的分数值:易、中、难之比约为7:2:1。
一、试题的特点
总体上保持稳定,锐意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性和探索性,突出思维能力考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基础,总体保持稳定
现在的数学试卷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较大,题型的设计较合理,总体保持稳定。虽然出现个别新题型,但由于命题者采取分步设问的方法,这样处理既可发挥题型功能增加区分度,又能起到稳定全局的作用,可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
2.试题以能力立意,题量减少,思维量增加
现在的中考数学试题题量有所减少,总题量一般都减少到30题左右。适当减少题量,可以为考生增加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创造了条件。试题的题量虽然减少了,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时间觉得不够,主要原因是试题以能力立意,增加了思维能力的考查。
3.加大了开放性、探索性和应用性的考查力度
现在的中考数学试题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在应用问题方面加大了“建模”的考查力度。探索题、开放题在试卷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应用题突出数学建模思想,要求考生用方程或不等式或函数的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试题十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初中数学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思想: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在试题中都有考查,对初中数学中的一些微观具体的方法如待定系数法、字母代表数、基本量、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方法在试卷中都进行了考查。
二、复习策略
1.本着中考数学试题仍坚持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本方针,检测初中毕业生的合格水平,这类问题的解法和课内的学习相关性较强,应要求学生平时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合格水平。为了达到通过考试选择优秀学生的目的,试卷中一定要注重能力的考查,必有形式新颖的题型,题目所用知识点是常规的,形式是新颖的,只要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好,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2.要重视对运用方程和函数建模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将它们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并有意识地加以理解。
3.要密切注意新题型、新创意的出现。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注意收集相关创意与学生共同探讨,也可让学生根据一些知识点或某些题型自己创编一些题目,长期训练,可让学生“见新不新”,做到心中有底,临场不乱。
4.要强调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问题应有较强的现实感的背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的意识,要求学生熟悉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善于联想,善于筛选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使问题获得解决,同时教师要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5.要帮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的困境,要尽快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应让学生做到:做完一道题后,及时反思。让他们从解题的正误、解题的基本规律、解题的不同方法等方面去反思,这样可促进学生的解题严谨性、归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